淮滨论坛

楼主: 淮河左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笔] 白吃二斤馍,一命见阎王

[复制链接]

277

主题

1万

帖子

1942

金币

12级:上将

Rank: 12Rank: 12Rank: 12

注册时间
2015-4-28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09:45: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祝勇,也知道是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7

主题

1万

帖子

1942

金币

12级:上将

Rank: 12Rank: 12Rank: 12

注册时间
2015-4-28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09:46: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的重点,不在“中国故事”,而在“讲好”。在这道考题出现以前,许多作家都已经在讲,而且讲得很好了。我们的文学史里,罗列着许多神奇之书,好的中国故事比比皆是。那时候还没有“讲好中国故事”这道命题,它们是超越命题存在的。------说得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8

主题

7万

帖子

1260

金币

13级:大将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3-19
147
发表于 2016-11-17 09:46: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但我们不能超越命题。我读了《文艺报》上小说家们的见解,想到了最简单、最不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今天这个发言的标题。之所以这么说,完全是基于我个人的写作感受,或许并不适用于他人,或者,对于他人而言,早已不值一提。我这样说是出于这样一个阅读经验:外国人写自己的故事,许多都是从人人皆知的文化符号开始,比如他们讲述历史,就从《巴黎圣母院》《香水》《达·芬奇密码》《金阁寺》入手——当然这不是外国文学的全部。这些文化符号,全世界无人不知,他们的讲述就从这里开始,丝丝入扣,全世界为之倾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7

主题

1万

帖子

1942

金币

12级:上将

Rank: 12Rank: 12Rank: 12

注册时间
2015-4-28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09:47: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巴黎圣母院》《香水》《达·芬奇密码》《金阁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7

主题

1万

帖子

1942

金币

12级:上将

Rank: 12Rank: 12Rank: 12

注册时间
2015-4-28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09:47: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一部都没看过,听说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8

主题

7万

帖子

1260

金币

13级:大将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3-19
150
发表于 2016-11-17 09:48: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我觉得熟悉的事物最难写,因为在熟悉的背后,作家要写出最大的陌生。相比之下,陌生的事物本来就是陌生的,容易吸引目光。《木兰辞》我们从小会背,但假如让我来写《花木兰》,我真不知该怎样去写。这考验作家的能力。但我喜欢这样的挑战,希望在熟悉的事物中寻找出某种“意外”,尽管我做得并不成功,至少,我没有写出自己希望的作品。但我一直遵循着这样的路线,也希望自己继续这样写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7

主题

1万

帖子

1942

金币

12级:上将

Rank: 12Rank: 12Rank: 12

注册时间
2015-4-28
151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09:49: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牛逼人物都谦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8

主题

7万

帖子

1260

金币

13级:大将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3-19
152
发表于 2016-11-17 09:49: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比如,我写过故宫,写过长城。这是我笔下出现过的空间形象。我还写过一些历史节点,比如甲午,比如辛亥,这是我笔下出现过的时间形象。这些事和物,早被一遍遍地言说过了,每一个中国读者都熟悉,至少是略知一二吧,是否还具有写作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作家个人的判断。比如《辛亥年》,是我2011年出版的一部作品,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对这场革命,中国人至少每10年会纪念一次吧,一个世纪中,不知出版了多少作品。开始时,我也不知怎样讲述。其实心里已经有了写作冲动,那些人,那些事,一直在我的内心里翻搅着,让我不得安宁,只是我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叙述角度。后来想到把视角翻转一下,以皇宫为舞台,从被革命者的视角来看待这场革命,言说的空间突然增大了,作品本身也有了弹性。用故宫来说辛亥,我的空间形象与时间形象突然间有了交汇,从这个意义上说,在2011年众多关于辛亥革命的著作中,这并非最杰出的一部,但至少是比较特别的一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7

主题

1万

帖子

1942

金币

12级:上将

Rank: 12Rank: 12Rank: 12

注册时间
2015-4-28
15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09:50: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还是有好作品才能让人敬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8

主题

7万

帖子

1260

金币

13级:大将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3-19
154
发表于 2016-11-17 09:51: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2013年我出版专题散文集《故宫的风花雪月》,全部谈论故宫收藏的古代书画。故宫收藏文物总量超过180万件,我算了一下,假定每天看5件文物,一个人要看完故宫所有文物,至少需要1000年。也就是说,从赵匡胤建立宋朝那天开始看,要一直看到今天。因此,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如何选择,要看作家个人的取向。《故宫的风花雪月》,选择了《兰亭序》《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这些艺术品,都是我们熟悉,或者说貌似熟悉的。当然,这也有风险,因为关于它们的研究著作、论文,早已汗牛充栋,言说的空间已被封堵得几近于无,没有弹性了,如果我不知趣,一定要写,各路专家都早已虎视眈眈,在那里等着挑刺儿。结果我还真不知趣,把这些经典作品又阐释了一遍。在我看来,每一件事物都有重写的可能性,写作的乐趣,正在于对这种可能性的发现。好的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7

主题

1万

帖子

1942

金币

12级:上将

Rank: 12Rank: 12Rank: 12

注册时间
2015-4-28
15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09:51: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这么多好作品,一本也没读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8

主题

7万

帖子

1260

金币

13级:大将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注册时间
2009-3-19
156
发表于 2016-11-17 09:52: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我说“貌似熟悉”,当然暗含着一层意思,就是实际上的陌生。我想,许多看上去熟悉的事物背后,都有着让我们陌生的地方,许多看上去简单的事物,也都暗藏着我们所无法预期的复杂。我们熟悉它们,说白了只是熟悉它们的表面——在它们的表面,已经形成了一层很坚硬的膜,我们把它叫作“共识”,但我相信每一个貌似熟悉的事物都是深藏不露的,那才是文学真正关心的部分。文学不是给一件事物下定义,作注解。文学对定义、注解不感兴趣,对于文学而言,所有概念化的结论都是可疑的。当一件事物被定义的时候,它就已经偏离了自身。比如,当我们准备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人的时候,我们谈论的一定不是那个人。我们往往相信一句话的力量,因为它言简意赅,容易形成共识。但我不相信言简意赅这回事,言简,意思必然受损,那些被省略的部分,可能恰恰关系到事物的实质。在这里,文学的意义就浮现了,因为文学不是定义之学,不侧重结论,而侧重过程。文学要修补那些被定义损害的部分,让事物本来的样貌浮现出来,生动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