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条生生不息的河 ——序孙扬长篇小说《月牙河的儿女》 杨帮立 月牙河,是我们故乡都有的河。是河岸野草,染黑我们童年赤着的双脚,一辈子都洗不掉的河;是河滩芦苇,从春等到秋,一直等你到白头的河;是河里的水鸟,把叫声固定成你无改乡音的河。 这条河,生生不息。 1948年,春雷炸响,翻身解放,月牙河的儿女经历着凤凰涅槃似的《生与死》。 1956年,口号叫响,大跃进,热火朝天,饿死人,心中无怨,月牙河的儿女,历练着《水与火》,毅然挺胸,坚韧向前。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月牙河的儿女,守候着这片土地,狂风吹倒了庄稼,他们一棵棵地把它扶起,《是与非》任历史评说。 1978年,月牙河畔,春风激荡,联产承包,挖开了月牙河的儿女胸中沉寂的火山,月牙河的大地,发了酵……人们却又背起简单的行囊,在母亲的热泪里,奔向城市,奔向远方……《功与过》,对一条河流的走向,对一片土地一个村庄的嬗变,拷问得揪人心肺。 《生与死》《水与火》《是与非》《功与过》四部小说,合成上、下册120万字的长篇小说《月牙河的儿女》,五十载进程,几十户人家,上下贯通,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历史的涛声激荡、奔腾,势不可挡。 50岁的人可以做什么?可以写小说,只要你心中一直守望着这个梦想。孙扬,在我知道的作家中,应是独步文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特殊人物。50岁前,他没有为小说,甚至为其它类的文学写过只言片语。50岁时,上山下乡,当兵扛枪,田间劳作……少年时代的梦想,半个世纪的孕育,让他不得不以小说的方式分娩。是他自己成就了自己,也是网络成就了他,在网络上刚写个头,围观的上来了,不间断地鼓掌,一个劲地点赞,读者的力量,赶撵着他跑掉了鞋,累秃了头,4年时间,120万字,杀青了。 孙扬是一个叙述者。乡间的大树下,有人说,我爷爷那时候可是个人物,一个人抓两个土匪;饭桌上有人说,可怜我爹是59年饿死的,这掉得米饭,要一粒粒捡起来捏到嘴里;庄稼地里,有人说,我叔叔一辈子两头事没满足他,一头是没吃饱过饭,一头是没使完过力气,一个人一趟能挑半亩豆子……这些叙述者都是孙扬,他是帮助月牙河的每一个人叙述着家史,寻找着根。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孙扬所用的用乡村土语,亦应是我们母语根系那一部分。 《生与死》《水与火》结成的《月牙河的儿女》上册出版不久,有一次我去医院,听到病房里有读书声,文学的天性驱使我走了进去,一位姑娘正捧着厚厚的《月牙河的儿女》给病床上卧着的老人读着。一问,是我同乡,说起我父亲,老人认识,论辈分,是我一位远门的表大爷,曾当过民兵营长的,那位姑娘是他最小的孙女。老人说,这书里写得是他经历过的,听一听,又记起来了。我赶紧给孙扬拨过去电话,我似乎感受到孙扬的喉咙管在变硬、颤抖。 这正是这部小说的功德。这部小说,是农村农民几代人的集体回忆。社会主义建设,农村不可失忆,它是城市化进程中,人与物永恒的精神家园。 《月牙河的儿女》,是写实的,透着农民胸怀般的宽广,透着农村大地般的厚实,透着一股昂扬向上的苦难的力量。莫言有他的高密东乡,贾平凹有他的商州,刘庆邦有他的豫中平原……孙扬是个无名作家,但他有他的月牙河。月牙河在哪?她指向的是穿越村庄的每一条河流,她真实的地域是淮河,是淮河中上游的每条支流。孙扬用感情、用文字,艺术的介入、历史的介入,书写着月牙河民族本色的记忆,守望着乡土,守得住乡愁,让人或整个社会不会迷失,记得回家的路。 这部章回体小说,每一章每一回,皆可独立成篇,成记忆,像月牙河畔一丛丛野花野草,连成一片,便成了一幅连绵不断的乡村风俗画卷,生动鲜活,生命蠕动,力量迸发,绚丽多彩。 孙扬原本没有进行过文学创作,此书粗糙难免,从这个角度讲,他是已晚大器犹未成。书写完了,月牙河仍生生不息,波澜壮阔。我们期待着孙扬继续写着他更加成熟的励志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