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4433
- 精华
- 0
- 积分
- 14
- 马克
- 151
- 金币
- 16
- 在线时间
- 3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3-9-10
- 最后登录
- 2013-9-24
1级:新兵
- 注册时间
- 2013-9-10
|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我以为,中华民族的骨子里向来是有一种悲剧意识的。
这所谓的悲剧意识便是指一种对于悲剧的认同,并同时激发一种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且多半引发一种莫名心情的倾向,而不是悲观或别的什么。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实在太长,也不太便于考证,单单只从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或者文学作品就可以略见一二。
昔日伯夷、叔齐不食周黍饿死首阳山,本来是一种悲剧,却莫名的被广为传颂,作为忠诚的象征,至少后来鲁迅先生在小说《采薇》是狠狠的讥讽了一下他们俩的。再到后来的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是何等的壮烈,只可惜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实也是一种悲剧,反倒被张艺谋带上了“天下”的高帽子,让荆轲的形象顿时高大了,这本身是不是说明张导作为艺术家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呢?以悲剧为美,就越想美化悲剧。
人们喜欢悲剧,因为总是能挖空心思的从悲剧中发现人类心灵中空缺的东西,然后将其骤然放大,这样看起来悲剧就越发的可爱了。
然而我们很欣慰的发现,唐朝似乎是一个悲剧意识不那么强烈的朝代,盛世万象的粉饰太平掩盖了悲剧意识下的丝丝忧伤,于是那么多的风华绝代的诗人将理想、心情遍洒江河。唐末的纷争和混乱又带来了一场场美的悲剧,张艺谋导演又用满城尽带的菊花丝巾给我们诠释了一场发生在菊花台的悲剧。看着一盆又一盆的菊花被踩碎,一个又一个的黄金甲战士倒下,方文山说好美啊,于是《菊花台》诞生了。唐朝悲剧的不可得或许也从一个方面揭示了悲剧意识的一个来源,就是悲剧意识的浓烈程度与悲剧发生机率的多少某种程度上呈现正相关,就是说悲剧普遍发生的时候,越发的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于是悲剧意识月浓烈。
然而当人们悲剧意识产生以来,就似乎隐含了一点变态心理,尤其是当人们喜欢看悲剧的时候。
文学作品是心灵的消费品,唐宋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逐步步入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人们对于精神消费的需求就逐步增大了,历史书上说元曲和明清小说便是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出现而产生的。窦娥的悲剧不仅感动了上天,六月飞雪,当然也感动了元朝乃至以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因此关汉卿火了,这一经典曲目被反复传唱和排演。《红楼梦》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意识小说了,人们喜欢读悲剧,喜欢看悲剧,喜欢看人家家破人亡、生离死别,因为这样的看着、读着内心便自然寂静欢喜了。
在爱情上,自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是美好的,但是人们一旦有了悲剧意识就不太愿意看到了,会认为那很俗,很无聊,而相反,曲终人散甚至阴阳两隔、人鬼情未了却更有看头。于是,《泰坦尼克号》这艘大船沉了,但是无数人们的心却醉了。为什么终成眷属不美呢?为什么生离死别却很美呢?这伟大的艺术,这莫名的悲剧意识,是何其残忍!
这悲剧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发源以来便传承至今的,甚至越发的强烈了。青春是美好的、短暂的,却也是无力的,多少梦想经不了这风吹雨打凋零了,于是当《老男孩》跳着杰克逊的舞蹈风尘仆仆而来的时候,我们哭了,人生是如此之多的悲剧,我们的人生是何以如此之多的悲剧呢?不管,但是悲剧很美,很好看,在一刹那间,内心被一把悲伤的箭穿心而过。“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这痛与不痛反让自己清醒了那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年轻时的梦想,呵,该是多么美妙的悲剧艺术,多么巧妙的悲剧意识!
兔年的春晚给我们奉献了一场全民大联欢的盛宴,因为一个叫“旭日阳刚”的农民工组合登台了,这本该是一件及其美满的事情,而他们的歌却又是何其的悲凉。“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流浪歌手,地铁里唱着无人问津的歌谣,典型的失意加悲剧形象。于是强烈了冲击了无数人同样悲凉的心,就像范逸臣在《海角七号》里骂道“我操你妈台北”一样,让人痛快淋漓。
或许有人会讲,最近十来年的贺岁大片是多么的激动人心啊,每年数十部,多是乐呵呵的喜剧片。但是在中华民族强烈的悲剧意识下,我们发现,喜剧片很难打动人心,多是哗众取宠,甚至极度的无聊,及其缺少打动人心的东西,所以大家也是假装乐呵一下,看了,笑了,也忘了。缺乏悲剧的喜剧,至少在中国人看来,是缺乏美的,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自然难以得到人们心灵的响应。相信很多都喜欢周星驰电影,并认为那是喜剧,可是,如果再仔细一点,或许你会发现周星驰绝大多数时候都在讲悲剧,他是在用喜剧的手法讲悲剧,让你面带笑容而同时心里却在流血,所以这种悲剧的穿透力很强,简直比核辐射还强,因为它彻底征服了中国人的心。
中国社会有一种流传已久的现象,就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福,就像只能共悲剧不能共喜剧。共患难的时候,什么都好说,大家齐心协力去克服悲剧,但是当共享福的时候,人心却奇怪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觉着喜剧还是自己看比较爽,于是悲剧发生了,多么强烈的悲剧意识。
然而,我们总还是希望喜剧发生,欢天喜地,和谐安详,可不料悲剧意识总是强烈作祟,也甚或是这个社会发生的悲剧实在太多,我们总想从悲剧里找到点什么聊以自慰的东西,算得上是暂时的安宁。不管怎样,我们还不至于总想看别人的悲剧,所以还不是很变态。
其实人们是喜欢喜剧的,但是喜欢喜剧发生在自己身上,至少不能别人都在喜剧而自己却悲剧了,而且别人悲剧的时候,自己或许就没那么悲伤。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便是看了那群围观日本人杀害中国人的麻木,所以他在很多小说里虚构很多的悲剧人物的悲剧事情,去讥讽这种麻木的悲剧意识的国民性,甚至是语重心长的劝解,甚或是骂醒中国人。强烈的悲剧意识下,看别人的悲剧反倒成了自己的喜剧,纵然很多情况下对自己不是喜剧,但仍然想看,因为这种悲剧某种程度是具有艺术美的。
现实是极其残忍和悲剧的,甚至多数人多数时候是悲剧的,而且随着社会的畸形发展,这悲剧也越发的赋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强烈的社会震荡日益激发沉淀已久的中华民族的悲剧意识,于是想不泛滥都不行。在这种意识下,毕竟当自己悲剧的时候看一点别人的悲剧甚或是虚构的悲剧,总能给心灵一点慰藉。
林语堂说,“人类对于人生悲剧的意识,是由于青春消逝的悲剧的感觉而来,而对人生的那种微妙的深情,是由于一种对昨开今谢的花朵的深情而产生的。起初受到的是愁苦和失败的感觉,随后即变为那狡猾的哲学家的醒觉和哂笑”。
佛教说,人生的痛楚、悲剧皆因人生无常。人生的无常之恸,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人们的悲剧意识埋下了种子。然而无常始终是太形而上的东西,那多半是参透人生而引发的无力感,这只是部分人悲剧意识的根源,多数时候,人们的悲剧意识恐还是心理因素作怪。
悲剧意识大行其道,而且具有了艺术美,我们亲切的称它为“悲剧哥”。当悲剧逆流成河,哗啦啦的流淌,便到处都充满了小河潺潺的流水声!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