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4007
- 精华
- 0
- 积分
- 480
- 马克
- 4170
- 金币
- 520
- 在线时间
- 198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3-8-20
- 最后登录
- 2013-9-13
6级:少校
- 注册时间
- 2013-8-20
|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个国家、民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这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动力所在。国家把所有人民的思想或理念统一到固有的轨道上,倡导为信念理想奋斗,实现民族昌盛,人民幸福的目标,有历史以来都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
周王朝经过近八百年的分封制以后,逐步走向衰微。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一片乱象之中产生。他所提倡的儒家的治国理念,在中国封建社会起着主导作用。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宣扬内圣外王之道。推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排斥以力服人的霸道。其治国方略是威德并施,礼法并重,选贤任能,以建立稳定强盛的社会。孔子的治国理念也可以分为“礼治”和“德治”以及“人治”。其“礼治”就是规范人的道德理念,长幼有序,君臣有纲,违反就是犯上,要给与处罚。“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教化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他们认为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要想让人民听从为政者的号召,就必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者的道德理念感化人,教育人,以身作则最为重要。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和“人治”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观念。因而产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敬天保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可以说民本思想是“贤人”政治的具体体现。 从我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不难看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都是针对人的天性弱点提出来的,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为政者希望人民能够弘扬天地正气,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克服私欲,奉行和尊崇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说到底私利是人性中一个软弱的地方,仅靠自己很难克服,必须要有外力帮助才行。古人为了帮助人克服自身的弱点,施行教化,把大公无私,先人后己说成是君子,把自私自利,先己后人蔑视为小人。靠树立是非观念,灌输荣辱之心,使人向上。比如我们提倡的实事求是,古人早就倡导过。《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颜师古这样解释实事求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其中的“事”在古代的意思首先是实践,如《论语•颜渊》所讲的“回虽不敏,请事斯语”及“雍虽不敏,请事斯语”中的“事”,讲的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其次是事物;“求”就是究;“是”字,《现代汉语字典》中解释,是为会意字,日正也,即太阳到达正中的时候,意为不偏不倚为是,后来把是字作为了判断动词,以表示两者完全相同。古代人在使用实事求是这个词语时,意思是说,要考究古代人的学问,追求事物的原理,必须注重实践活动,用事实说话,注重实际。可是我们今天依然要提倡,就是实事求是太难做到,因为人的天性有自私点,说实话,干实事,做老实人,有啥说啥,在今天依然很难做到。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实事求是,可是彭德怀同志在庐山会议说了实事求是的话,却成为“大不敬”。忠言逆耳,实话难听,伟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更应慎之又慎。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我们有些干部,甚至是那些手中握有权利的高级干部,在入党宣誓时信誓旦旦。可是一朝权在手,便把私利捞。忘记誓言国法,正所谓利令智昏,肆无忌惮。出现这样的事情,是人的滔滔洪水般自私本性冲垮了道德的堤坝,违背了自己的誓言,最后为人所不齿。正是因为实事求是很难做到,但对我们的事业则更为重要。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持之以恒的坚持。不然我们伟大民族复兴大业从何谈起,又如何能得以实现?爱听的话不一定就真,爱做的事不一定就好。民心、政绩是一面镜子,惟德则馨,做了好事民众会记住的,历史会有记忆的。
君子以德服人,小人以利俘人,高下之分,一念之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