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7
- 精华
- 0
- 积分
- 6393
- 马克
- 387488
- 金币
- 2231
- 在线时间
- 12188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6-7
- 最后登录
- 2025-2-27
荣誉会员
   
- 注册时间
- 2007-6-7
|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君子泰而不骄 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篇]
君子泰而不骄:心有大志,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可以泰然自若却没有骄矜之气
小人骄而不泰:爱张扬,好表现;处处骄傲;甚至处处攻击,少了谦卑神定,多了自以为是
当然,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
可
君子之骄,骄的是内在透露出的风骨和格局
小人之傲,傲的是外在表现出的声言及架势
有风骨者的骄:内心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外在却不张扬,即泰而不骄。
此外在的张显往往目中无人、自我感觉很好...任何事物他们都能挑出甚至想象出不足!却不懂得:即使面对不完善甚至有残缺的事物,也可以从中找寻并学习到令自己提高及成长的闪光点,而且也只有这样,人才会慢慢脱离自满、自大、自以为是.这种内在的稳定可以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人物角色时,临危不惧、从容镇静
爱表现的傲是:浮夸的、张显的、娇纵的、虚夸声势的、生怕别人不知道的... 它依靠的是一个人的知识系统、社会经验、胸襟气度、为人处事等方面的相对完善,所建立起的能力和心智的成熟;从而自然形成胸有成竹、自信笃定的形式作风.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能够和不同的人和谐相处,同时保持自己的不同。小能和人趋同,但不能和谐相处。
大智者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异。也就是说,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大家各自摆明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或争论之后,总能够达成一致,较少固执己见。他们很会取人长,补己短。这样的人进步是很快的,也容易与人相处。
庸者聚合,在感情和义气上会很快的溶和,以求大家和和气气。在这样的群体中,伤和气是大忌,会离心离德,会因小事难脱大祸,这样的群体是短命的。
做君子是要有胸怀,又要有坚持原则精神的。
胸怀宽阔,就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就听得进各种意见;别人的意见能使你清醒,能使你看到自己的短处和缺点。改正缺点,就是进步。
庸者一般来说都会自以为是,好大喜功;说不得,摸不得;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无缘无故地瞧不起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遇到大的困难或一走了之,或死撑硬扛,不善于因势化解,曲折解决。还有的本身就是迷迷糊糊,从来就没有大是大非而又喜于贪图小利,这样的人在一起,基本上是趣味和义气相投而不能长久。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原出自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李康所作的《运命论》旨在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目的是为了“遂志而成名”。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儒家思想年来对人们思维的禁锢,要求大家都得一个样,如果你要特立独行,与众不同,那就对不起了,会有很多人群起而攻之。当然这种群起而攻之是会有嫉妒的成分在内,但恐怕也不完全是嫉妒吧。主要是你跟大家不一样,别人看你不顺眼就要想办法把你搞的和他们一样。
魏惠王为了显现自己招贤纳士,请来了孙膑。哪儿知道庞涓存心不良,背后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把孙膑办了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幸好齐国有一个使臣到魏国访问,偷偷地把孙膑救了出来,带回齐国。齐国大将田忌听说孙膑是个将才,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也正在改革图强。他跟孙膑谈论兵法后,大为赏识,只恨没早点见面。这叫嫉妒。
韩非《孤愤》、《五蠹》传到秦国,秦王赢政读了以后十分赞赏并发誓要得到他。后来秦王发兵攻打韩国,提出要将韩非交给他。韩非在韩国不受重用,韩王有他无他没有什么关系,便拱手把韩非给了秦王。因为韩非锋芒毕露,虽然秦王很喜欢韩非的才气,却不信任他,更谈不上重用。秦的重臣李斯自认为才能不及韩非,尽管两人有同窗之谊,仍十分忌恨他。于是,李斯与他人联合起来陷害韩非,在秦王那里大进谗言,要秦王将韩非杀掉。秦王把韩非打入了监狱。李斯抓住这个绝好的机会,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要韩非自杀。可怜韩非远离故国家乡,想拜见秦王为自己申诉,有李斯作梗而不可能,不得不含愤自杀了。这叫嫉妒。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重点在于风、在于流、在于众。这风、流、众其实就是当时的潮流。哥白尼创造了太阳中心说,却不为教会和当时的社会所容,这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乔尔丹诺.布鲁诺,因为宣传太阳中心说被教会当作魔鬼处以火刑,这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欧洲的教会长期以来一直充当着压制民众思想的工具和刽子手,有多少科学研究的人才被他们当作魔鬼处以刑罚,是标准的“枪打出头鸟”的做法,你能说这是因为嫉妒?
美国攻打伊拉克,是因为萨达姆不听美国老大的招呼,这是枪打出头鸟,你能说这是因为嫉妒?
诚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有嫉妒的成分,但嫉妒并不是主要的。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张扬个性和特长的社会。人们都希望放大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技压群芳,各呈雄长。个性和特长的张扬,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另外还有一种用途,那就是人们知道自己在别处有缺陷,有失败,要把自己和他人的注意力转移到这独标一格的个性和特长上来,放大这种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长来显出缺陷和失败的微小。
既然社会推赏个性和特长的张扬,既然人们也有这种愿望,为什么先哲们和后人还老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类古训来吓唬人呢?
墨子就说过:“今有五锥,此其銛,銛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错者必先靡……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i墨子是说:现在有五把锥子,其中的一把锋利,锋利的一定最先折断。有五把刀子,其中的一把磨得快的一定先损坏……因此比干被杀,是因为他敢于直谏,孟贲被杀,是因为他逞英雄,西施被沉入江中,是因为她太美,吴起被车裂,是因为他有才能。所以这些人很少不是死在他们的特长上,所以说:“太冒尖了,就难以自保”。
照墨子的话追问下去,为什么有五把锥子其中的一把锋利一定要最先折断呢?为什么比干敢于直谏会被杀头呢?这一问,我就明白了,原来,个性和特长一旦“过头”就要带来祸患了。
从墨子的话来看,所谓“过头”,一是指力所不及,有七分实力,称作了十分实力。假如锥子本身不仅锋利而且非常坚硬,恐怕就不会折断。同样,如果一棵高耸的大树根深枝壮,风也难以摧之。二是损害了他人利益。墨子说的比干、孟贲、西施、吴起都属于这种情况。木秀于林,不是风故意摧之,而是那高出的枝叶,“挡”了风的运行,风才摧之。“过分”、“过度”、“过头”的背后都有着损害他人利益的因素,因此必然要遭到“风摧”。
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相处,如何来看待不同的观点,是人们所探讨而辩之的话题。诸如世间万物都有他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人和人的想法也不会完全一样。正是这些不同的事物或想法相互碰撞,相互切磋,从而才能迸发出新的灵感,新的智慧,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以求“和”而不失独特标新的见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不断的向前迈进,向前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与小人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所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文题,各自善其妙。”讲的就是人各一面,从来就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君子与小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要有君子的宽阔胸怀,辨别是非的睿智头脑,而小人心有灵犀,能够在社会实践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取人长,补己短,不断地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小人就会成为君子。那么我们就能在乱石砌墙、碎石铺路中发现,一块块乱石奇形怪状,一块块碎石各不相同,但墙一旦砌成,风格和谐统一,路一旦铺就,犹如一体天成,这大概就是矛与盾完美的结合吧。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要把握矛盾的对立面,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是矛盾统一,协调发展。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
<<佛光菜根谭》说:君子从不伤害别人,小人从不谴责自己。小人以己之过为人之过,每怨天而尤人;君子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迁善则其德日新,是称君子;饰过则其恶弥着,斯谓小人。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平日起居要恭谨、端正和庄重;处事要谨慎认真、谦逊;待人要忠诚无欺。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