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我们家的窗台上站着一只斑鸠,确切地说,是一只瘸腿的斑鸠。这只斑鸠的毛色有点像乌鸦。它的样子很可怜,常常一条腿站立,累了,才用另一条腿支撑一下,但很快就掂起来,所以,我判断它的那条腿可能受伤了。现在是隆冬天气,很多鸟儿都飞到南方越冬去了。在我的记忆里,冬天是见不到斑鸠的,只有到了春夏之交,它才飞回来,站在高高的白杨树上,“咕咕咕”地叫着。而这只斑鸠,它受伤了,飞不动了,不得不留下来过冬。小时候,读过一篇课文,课文的名字忘了,只记得其中两句:“老斑鸠,咕咕咕,我家来了个好姑姑......”这是吟唱一位下乡蹲点的女干部的诗歌。如果说,我对斑鸠有点好感的话,也是这篇课文给我种下的“因子”。
斑鸠白天飞走,黄昏时分才飞回来。我认为它是出去觅食了。冬天,觅食是很辛苦的,何况它受伤了呢?所以,我就怜悯它。我们家的窗台是装上防盗窗的,当然,这并不影响它飞进飞出。只是它站在一根挂衣服的钢筋棍儿上,又是一条腿站立,够辛苦的了。所以,我悲悯地想要帮助它,我把一只塑料条编织的圆形小筐找出来,里面放了一条旧毛巾和一碟子大米,然后悬挂在钢筋棍儿上,等待它在温暖而舒适的新窝里栖息。
可是,黄昏时,它飞来了,在窗台上盘旋了一会儿,又飞走了,并且一直没有再飞回来。我不知道是它对这只小筐心存芥蒂,还是对发生了一点点变化的窗台不适应,反正,它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些天,我一直在反思:我的好心不被理解,是缺乏沟通所致吧?看来,某些时候,有效沟通可能比悲天悯“鸟”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