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2963
- 精华
- 53
- 积分
- 570
- 马克
- 2759
- 金币
- 1637
- 在线时间
- 59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6-9-11
- 最后登录
- 2017-6-15
7级:中校
  
- 注册时间
- 2016-9-11
|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很久以来,住在木桥周边的居民们都能在早晨的某个时刻听到一个吊嗓子的声音。
在河边吊嗓子的人叫周明晓。
周明晓吊嗓子很有时间性。居民们也可以根据他的声音响起来判断时间。
开始,居民对这个周明晓很有意见,后来,慢慢的听的多了也就习惯了,要是在那一天听不到他吊嗓子的声音,仿佛有写失落。虽然周明晓吊嗓子的音调不好听,可在这个寂静的早晨,有这么个不和谐的音调冲击一下神经,在居民现在看来也算不错的。
这条河要是向上追溯,应该和黄河是相连的。
据人们说,这条河是为了在黄河水泛滥时,能及时的分流到下游。从这里向下,河水流向了天津。人们记忆里的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总是可以在河里看到从天津来的船只。一些纤夫拉着缆绳,一路的嗯着听不懂的调子。夜晚,住在河岸边的纤夫在岸边堆起篝火。
那些记忆直到文革以后就断裂了。
留下的只有周明晓那啊-------啊的声音。
周明晓吊嗓子,是从上初中那会开始的。
在课堂上,教音乐的老师对周明晓说,你的嗓子是属于高音,只不过音调太过直,没有音律的起伏感,要想让自己的嗓子好,需要再湿润的地方调理调理。
也不知道老师是不是在对周明晓说这些话时,有没有调侃的意思,不过,对周明晓来说,简直就像是圣旨。什么地方能湿润?当然是有水的地方了。于是,在河边居住的居民们,从那天起,在早晨的时刻,就听到了一个像是撕裂了的嗓门在吼叫了。
谁也想不到的是,周明晓这一吊嗓子,竟然成了习惯,一下的,时间久过去了几十年。
到了零几年的时光,周明晓也下岗待在家里,像他这样的年纪,再想找个好工作也基本上是没有单位要了。基于没事干,每天早上吊完嗓子后,他就唱起了陕北民歌。有懂音乐的人士在听了他的歌曲后说,高音是上去了,就是跑了调子。典型属于五音不全。
这下子,居民们受不了了。
一天,辖区片警找到了周明晓,对他说,你是不是能注意点影响?你的嗓子吵得这片的居民都有意见了。
周明晓提高嗓门说,我早晨起床唱上一曲,又不影响别人,不想听可以堵上耳朵嘛。
这片的老太太告诉片警,你和他说没用,八成是精神上有毛病。
又过了一段时间,为了社会的安宁,市里让辖区注意精神上有毛病的人,有了这样的人,一定要上报,在需要的时候,要给予救治。所谓的救治,就是送到精神病院。有些事,往往在向下传到,到了基层,就变了味。
在各级会议上,领导的说,要有指标,一定要找到这样的人,不然,出了问题,对责任人要追责。
这也要指标?工作人员很困惑。
社区把周明晓作为一个指标报道了办事处。办事处领导挠了挠头,这种事可不是办事处能解决的,精神病很有攻击性,需要联合派出所的警察。
派出所的领导问片警,你认为那个叫周什么的,真的是有病?
应该是有点小毛病吧。
什么叫有点小毛病?有精神病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别含糊。即便就是上级要指标,咱也不能把个好好的人送到了精神病院去。你再去了解一下,不行的话,让他们办事处的人定夺。咱可不能担负这样的责任。我们可以协助他们去工作。
片警干脆来个一推二六五。
最后,还是市局给分局下了话,派出所这才分派了两个警察前去协助办事处的工作。
谁也没想到,周明晓嗓子的爆发力是那么的强劲,在送他走的时候,他只一嗓子,就让办事处的一个工作人员耳膜轻微的破裂。另外的几个人,耳朵嗡嗡了几天才好。
这一片的居民耳朵平静了不到两个月,一天早晨,那走了掉的歌曲又出现了。
怎么噪音又来了?
消息灵通的人士说,是医院不要了。
周明晓在医院时,每天的早晨都会站在院子里高声的吊嗓子。开始是他一个人,慢慢的,医生就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一群精神病人都跟着周明晓站在院子里一起高声的唱。周明晓还好,过了他要唱的时辰,就会回到自己的病室休息去了,而那些有病的人却始终站在院子里高声的嚎叫着。
这也成了医院里的一道景观。医生们一致反映,实在是受不了了。医生们说,要是再这样下去,我们都要得精神病了。打发他的最好方式,就是赶紧的让他出院。
唉。。。。。。。
周明晓还是那么执着的一如既往的沉浸在自己歌唱的梦中。
人们只能望着他的身影摇摇头,叹口气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