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2963
- 精华
- 53
- 积分
- 570
- 马克
- 2759
- 金币
- 1637
- 在线时间
- 59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6-9-11
- 最后登录
- 2017-6-15
7级:中校
  
- 注册时间
- 2016-9-11
|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上帝之死不意味着人的出现而意味着认的消亡,人和上帝有着奇特的亲缘关系,他们是双生兄弟同时又彼此为父子,上帝死了,人不可能不同时消亡,而只有丑陋的侏儒留在世上。”这是福柯在《人死了吗》的一文中的一段话。
这里留给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上帝死了”人不可能不同时消亡?尼采当年宣称“上帝死了”是不是也在叙说人的消亡?尼采是不是以“超人”与“强力意志”来表示意义上的人消亡而另外一位人的诞生?
尼采终结了柏拉图形而上学本体的存在论,他的超前意识就在于 他的现代主义:人只能生活在世俗中,神性的东西将被人的欲望生活所抛弃。据说尼采要重估一切价值,在现代与传统中他做出了决裂。不过我从他的论著中看到的更多的是达尔文主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自由的,欲望生命紧张的人。
强加到别人头上的价值言说实质上是一种极不平等的状态。
福柯在的”上帝死了,人不能不同时消亡,而只有丑陋的侏儒留在世上。”第一,上帝作为人的神性的想象是人为了拯救世人的罪恶作为一种符号化的存在,在神性的领域,上帝支撑着善的脆弱,人生活在神圣中灵魂得到安慰,既然上帝死了基督的灵魂还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场地吗?人的个体生命感受也将落于世俗中。第二:个体生命体验中神性的感悟是关于存在的意义的价值言说,世界的无意义是尼采,叔本华,海德格尔这些哲人心知肚明的事,但海德格尔不象叔本华那样悲观。
此在的存在也是对死亡的体验,这是作为个体生命有限的叙事。
因而意义就在与通过对无限的叙述追求而达到本体的超越。那么有限--无限的过程是不是就是我们人对存在的本体意义的生命经验?意义是一种快感转移,这个欲望之外的意义快感最终由天堂落到了地上,人实实在在成了本原的人。
人在现代中迷失了自我,妄想超越“镜像”的自我追求。现代人生活在神圣与世俗这样两个世界里,总的说来现代意识都是世俗意识,“显圣物”退化成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而遮饰了人们对于崇高的向往。原意义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成为一种理性追求这种消费主义的理性主义使人们彻底变成了利己主义的狂想。
早在六十年代迟田大佐与尤伊古就在《黑暗中寻求黎明》一书中叙述了现代社会人们所面临的各种危机,越是现代化人的本性欲望越是向着世俗的方向走去而抛弃了人们赖以生存的信仰。
人作为神性死亡,而作为世俗的人却活着,“只有丑陋的侏儒留在世上。”那么存在的存在者由于这个此在的有限并无意义可言,怎么才能在存在中挖掘出存在的价值意义呢?
刘小枫先生在《拯救与逍遥》中无不伤感地说:“神性的颂歌只有基督用血渎出的灵魂才唱得出来年,那是对爱的生命的颂歌,神性的哀歌是感领到背离自己的故乡而漂泊无依的人的灵魂才唱的出来的,那是对神性的爱的生命的哀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