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论坛

查看: 55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阅读: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

[复制链接]

15

主题

206

帖子

82

金币

5级:上尉

Rank: 5Rank: 5

注册时间
2009-10-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6 11:2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南信阳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这本书的书名的确很长,不过读完书以后就发现,如此长的书名恰好全面而准确地描述了书的全部内容与框架。这与国内学者的写作风格不一样,作者闫云翔浸染于哈佛严谨的学风与写作风格上面,书名少了意境,多了精确。而以一个人类学家的面孔出现的闫云翔在写作时诚如他在另一本著作中(《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和社会网络》)自述的那样,“我觉得,一个合格的人类学家应该是个优秀的讲述者,因为合格的民族志必须是优秀的叙事文本。就揭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奥妙而言,一个好的故事给听众的启发恐怕不亚于一段抽象的分析。当然,民族志绝不排斥理论。在优秀的民族志中,理论分析与经验事实的描述水乳交融、相辅相成,从而使人类学家能够将他们对于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阐释简历在对生活过程本身的“深度描写”上,而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概念演绎上。”

豆瓣上有关本书一些详细的讨论,可自行查阅。

关于本书,我能说的就是由两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一、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国家在家庭变迁中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这一过程推动了私人生活的转型,并由此出现了近年来自我中心式的个人主义的急剧发展。这种家庭文化之下的新型个人在最大限度追求个人权利的同时,却忽视他们对社会或者他人的道德责任。

二、国家在撤除了对地方公共生活的所有政治经济支持后却依然不相信任何形式的社会自组织,这又使得已经衰落的公共生活雪上加霜。农民无法参与任何政治与公众生活,只得闭门家中,对道德滑坡、自我中心主义盛行等社会问题采取视而不见和曲意逢迎的应对态度。最终,无论是在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他们对群体和他人义务与责任感也就日渐消亡。

这本书值得一看,值得购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