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4142
- 精华
- 1
- 积分
- 4508
- 马克
- 16503
- 金币
- 3625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6-3-3
- 最后登录
- 2024-12-26
10级:少将
- 注册时间
- 2016-3-3
|
马上注册,发帖爆料或参与评论,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民国时的“放河灯”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人称之为“鬼节”。
民间传说,农历七月十五日,冥府开放,阎罗王“恩准”死去的鬼魂去阳间省亲。因此,中元节又成为祭祀亡灵和超度鬼魂的祭典节日。
其实,人们从七月初七日便开始了忙活祭典所需物品的筹办事宜。七月十五日是正节,大大小小的各种纪念活动一直延续到七月末。
乌龙集(今淮滨城关)人对中元节也同其它节日一样的看重。七月十五日,天方挨黑,人们便把事先制作的荷花式纸灯盏(灯芯处粘固蜡烛),一一点亮,安放在街道两侧及集外各个路口和道路两侧,为鬼魂们照明道路,称之为“放路灯”。
“放河灯”是中元节祭典的“重头戏”。为配合放河灯活动,乌龙集上的佛教徒们还组织“盂兰盆会”,为亡灵超度诵经。百姓们也都在自家门前安放灯烛;在供案上,点燃香烛,摆上供品,祭典先人。
放河灯在淮河上举行。黄昏时节,人们便陆续拥向河滩。很快就摩肩接踵,人海如潮。人们乘坐船、筏,将无数盏荷花灯放置在水面。瞬息,荷花灯火布满夜幕下的河面,在夜色中跳动闪烁,随波逐流。灯光水色相映生辉,满河灯火,灿若星空。
此际,河滩上钟磬和鸣,佛经齐诵;两岸万众喧腾,此起彼伏,场面宏大,热闹壮观。
传说,放河灯是为了超度落水鬼魂及孤魂野鬼。鬼魂若托得着一盏河花灯,则可以托生阳间。足以见得乌龙集人的怜悯慈善之心迹。除此之外,乌龙集的淮河“放河灯”活动,至解放后就中止了。
(上图,1950年的乌龙集)
最后一次“放河灯”
时光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到了1985年春节,淮滨县文化主管部门又把这种传统活动进行了一次尝试。在淮河上施放了1000余盏荷花灯。城乡群众像赶会一样前往观看,影响到淮河上下,县内外数十万群众沿岸观赏。之后,又把“放河灯”以歌舞的形式搬上了舞台。从此以后,这一传统活动便销声匿迹了,可惜没有得到继续传承与发展。
据胡立峰回忆:“1985年的元宵节前夕,县政府、民政局和县宗教协会等部门决定在淮滨县五号码头附近淮河水域举行放河灯民俗活动,淮滨县城(主要是南城居民,北城尚未开发)数万居民人流如潮、陆续蜂拥至五号码头淮河北岸一带,观看放河灯活动。只见岸边人头攒动,人山人海,一条条放河灯的小木船停泊在岸边,每条船上三到四个人。我在拥挤的人群之中看到了表大爷正在指挥放河灯的人上船,我赶紧上前喊了一声:“表大爷”!表大爷高兴的招呼我:“等会跟我一起上船放河灯!”我跟随着表大爷上了一条小船,船上加上我4个人,一个年轻力壮的大哥负责划船,一个中年阿姨在船仓中撑开一叠叠折好的河灯。我和表大爷就在撑开的河灯底部,用点亮的蜡烛的一滴蜡油把小蜡烛焊接在上面,然后轻轻的放入河水之中,一盏盏小河灯就这样顺着河水缓缓漂向远方,越来越多的河灯在河面轻盈的随波逐流照亮了河面、烛光倒映在河水之中,让人恍然觉得河水之下有一个神秘的世界,通向遥远的天堂! 表大爷见我轻快的将一盏盏河灯平稳的放入河中,对我夸奖道:今夜你至少超度了上百个亡灵,功德无量!据老城居民回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都去参与观看放河灯民俗活动,很多家庭倾巢而出,人口稠密的老城几乎成了一座空城。”
由此可见在80年代,淮河上放河灯的活动,已从过去单一的中元节扩展到了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展现了淮滨地方对传统节日庆祝方式上的创新和融合。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至此,淮滨地域再没有举办过这样的节日活动。
中元节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通过放河灯来祭祀和纪念逝去的先人。此举并非出于对鬼神的惧怕,而是想要传递一种深情的理念:即便与祖先阴阳相隔,但我们的心灵仍旧紧密相连。荷花灯在夜幕下的淮河上漂流,灯笼的照耀使黑夜变得明亮温暖,也代表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祝福。过去,人们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最终又将归往何处?而中元节的这些习俗活动,似乎无声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
参考资料:
《乌龙集杂记》
胡立峰回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