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论坛

标题: 淮滨本土书画才俊——孙晓亮作品展 [打印本页]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5-24 16:04
标题: 淮滨本土书画才俊——孙晓亮作品展
孙晓亮,70后,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师从父亲——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孙治经研习书法,遍临名家碑帖,多年来临池不辍,初学颜柳,继习魏碑汉隶及诸家名书,擅长楷体。书法作品端庄雄厚,楷法严整,不使巧,不求媚,雄伟遒劲,体方笔圆,法度严谨,神韵流畅。亦兼魏隶篆刻,书法以颜体见长。受良好的家庭书墨之气熏陶,与其兄孙晓东一道,初涉国画创作,从此一发不可收,在国画艺术方面迅速显露天赋。期间,得到多位不同流派、不同风格、有着各自艺术个性和艺术主张的省内著名画家悉心指教,绘画水平取得突飞猛进的提高。擅长中国写意花鸟绘画。画作更以写意骏马显才。令人婉惜的是,一个才华横溢、渐露锋芒的书画才俊因生活压抑、才华难展,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短暂一生,让了解他的人无不唏嘘叹惋。
现将其几幅国画习作公诸论坛,以寄对他的怀念。


因为在论坛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版块,就勉强发在这里了,见谅!如果版主或站长感觉不妥,请移至他处。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5-24 16:05
临摹郑板桥画作

100_0559.JPG (369 KB, 下载次数: 0)

临摹郑板桥画作

临摹郑板桥画作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5-24 16:07
国画:秋实图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5-24 16:16

临摹齐白石画作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5-24 16:17
古画临摹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5-24 16:19
秋实图


夏日荷塘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5-24 16:21
骏马图


秋夜图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5-24 16:25
春之声



小鸟果实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5-24 16:27
八骏图



春睛紫雪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5-24 16:33
歇一会儿,累死我了!
作者: 路人甲    时间: 2011-5-24 16:48
哈哈,那幅八骏图看着带劲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5-24 18:22
晓亮先生是我的一位好友,这些作品是我在郑州求学那段时间里,他到郑州小住时,在我的房间所作。通过几天的接触,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他的勤奋与执著。如今想来,晓亮先生已经去世数年。每每想起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才俊,不由感慨万端!
他的离去是他自己的选择,这使他的父母受到极大打击,使他的朋友深为婉惜。设身处地一想,不难理解他当时的处境。是个人性格的内向使然,还是这个浮躁的世界难以包容呢?

愿他的才华能在天堂得到施展!
作者: 守己    时间: 2011-5-24 19:12
往往都是天妒才子、愿逝者安息~~~~~
作者: 李玲    时间: 2011-5-24 19:49
人才  
作者: 游客    时间: 2011-5-24 20:11
写意的东西 一般般了
作者: 游客    时间: 2011-5-24 20:12
作者 没基本工  外行看的热闹 呵呵
作者: 游客    时间: 2011-5-24 20:16
走笔没劲  初学者的阶段  回头我来几幅  给大家欣赏下
作者: 刑天    时间: 2011-5-24 20:34
11111111111111111

http_imgload.jpg (410 KB, 下载次数: 0)

http_imgload.jpg

作者: 刑天    时间: 2011-5-24 20:36
本人的几幅小做品

http_imgloa8.jpg (295 KB, 下载次数: 0)

http_imgloa8.jpg

作者: 刑天    时间: 2011-5-24 20:41
大家相互交流

http_imgload就.jpg (262 KB, 下载次数: 0)

http_imgload就.jpg

作者: 人生难熬    时间: 2011-5-24 20:46
说理不错。
作者: 刑天    时间: 2011-5-24 21:07
大家相互交流   家里懂艺术的不多
作者: 游客    时间: 2011-5-24 22:19
差   差  差    功底真的好差,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5-25 08:17
谢谢游客的点评!
我只是看看热闹的外行水平,见笑了!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5-25 08:21
对邢天否的作品,我看非常棒!当然我还是外行的水平哟!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5-25 08:28
就个人爱好而言,较西洋画,我可能更喜欢国画(尤其是小写意画)。大写意有时会看不明白。
作者: 游客    时间: 2011-5-25 10:16
画风不同!一个是中国画的写意,一个是西画的风格。功能都在伯仲间
作者: 游客    时间: 2011-5-25 10:17
功底!
还打错字了我……
作者: 游客    时间: 2011-5-25 10:19
淮滨留不住人才的!那环境是不允许人才生存的。要么去天堂,要么去远方
作者: 独上兰舟    时间: 2011-5-25 10:25
赞一个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5-25 20:19
我在个人中心(微博)里放了几幅书画作品,请“邢天否”、“游客”及论坛其他朋友点评。拜托了!
点评时,不用考虑太多,话说得直接些无妨!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5-25 20:20
点评时,话说得直接些无妨!
作者: 等你    时间: 2011-5-25 20:51
个人感觉都不错!
作者: 直言不讳    时间: 2011-5-26 14:07
真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6-10 11:26
再看贴,再怀念
作者: 珂珂儿    时间: 2011-6-10 11:41
每一幅都比我画的好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6-11 03:54
    
作者: 静诗    时间: 2011-6-11 11:34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6-18 08:07
如果,孙晓亮能再坚持一下的话,可能情况会明显不同。挺遗憾的——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6-20 05:55
时时想起孙晓亮,感慨于他的过早离开,感慨于他的才华横溢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8-22 10:18
每每睹物思人,不胜感慨万端。
作者: 子牙    时间: 2011-8-22 11:19
标题: 回 40楼(楚相后人) 的帖子
觉得很好,
画的好坏不能随便评价,
最好看的是作品背后的寓意,
更精彩的是作品作者的传奇故事,
做人跟作品是一样的,
人都做不好,我想作品也好不到哪里去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1-8-22 11:29
人都做不好,我想作品也好不到哪里去——非常认同你的观点!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2-4-19 20:10
再次想起孙晓亮。
作者: 芳草塘    时间: 2012-4-19 20:53
难得的人才,瞻仰遗作,缅怀英灵。
作者: 临风    时间: 2012-4-19 21:13
天嫉英才
作者: 布兰妮    时间: 2012-4-26 19:38
标题: 回 子牙 的帖子
子牙:觉得很好,
画的好坏不能随便评价,
最好看的是作品背后的寓意,
更精彩的是作品作者的传奇故事,
做人跟作品是一样的,
....... (2011-08-22 11:19)
此言不敢苟同.想想三毛的作品,海明威的作品,梵高的作品,曹雪芹的作品,吴敬梓的作品,这些人在现实社会中都是很失败的,可是又怎能以此来定其的作品价值呢?
作品有一定的风格和创新.
作者: 寂风陌云    时间: 2012-5-10 08:19
英年早逝,太可惜。
作者: 醉石    时间: 2012-5-10 18:11
标题: 回 楚相后人 的帖子
楚相后人:晓亮先生是我的一位好友,这些作品是我在郑州求学那段时间里,他到郑州小住时,在我的房间所作。通过几天的接触,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他的勤奋与执著。如今想来,晓亮先生已经去世数年。每每想起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才俊,不由感慨万端!
他的离去是他自己的选择,这使他的父母受到 .. (2011-05-24 18:22)
作品的时间应该是在他20多岁时候,大家在评论的同时,也问一下自已,自已在那个年纪在做些什么?作者还没有出自已的风格就英年早逝了。从落款看,作者有一定的书法功底,如果仍然在世,现在差不多能自成一体,国画我没研究,评论也只能止于此了,正所谓“真水无香”,贬低别人抬高自已的,永远成就不了大家风范,无论再差的作品,我相信都有可取、可学习之处,发表作品的目的是想纪念友人,楚相兄是个念旧之人,我深以为然也!
作者: 楚相后人    时间: 2012-5-11 02:08
标题: 回 醉石斋主 的帖子
醉石斋主:作品的时间应该是在他20多岁时候,大家在评论的同时,也问一下自已,自已在那个年纪在做些什么?作者还没有出自已的风格就英年早逝了。从落款看,作者有一定的书法功底,如果仍然在世,现在差不多能自成一体,国画我没研究,评论也只能止于此了,正所谓“真水无香”,贬低别人抬 .. (2012-05-10 18:11)
不用多说了:谢谢!非常感谢!
作者: 志存高远    时间: 2012-5-30 20:34
可惜可惜了




欢迎光临 淮滨论坛 (http://xxrcw.cc/)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