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论坛

标题: 和张老师《再吟菊花》 [打印本页]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7 20:57
标题: 和张老师《再吟菊花》
万紫千红凋路途,
黄花开处景色殊,
枝头抱香苦相候,
欲赏隆冬雪梅图。

作者: 网络飞鼠    时间: 2016-11-17 21:23
赞。
作者: 古来圣贤皆寂寞    时间: 2016-11-17 21:32
好!慢慢等吧,今年冬来晚啊!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7 21:33
古来圣贤皆寂寞 发表于 2016-11-17 21:32
好!慢慢等吧,今年冬来晚啊!

马上降温要下雪了

作者: 古来圣贤皆寂寞    时间: 2016-11-17 21:37
淮河左岸 发表于 2016-11-17 21:33
马上降温要下雪了

但愿!雪来了老师你又可以以雪为题材了。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7 21:38
古来圣贤皆寂寞 发表于 2016-11-17 21:37
但愿!雪来了老师你又可以以雪为题材了。

到时候看心情了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7 22:03
末句比我写的那首好多了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7 22:03
可以加精

作者: 田园农    时间: 2016-11-18 05:16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09:06
寻找姚黄 发表于 2016-11-17 22:03
末句比我写的那首好多了

老师见笑了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09:07
实话实说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09:07
寻找姚黄 发表于 2016-11-18 09:07
实话实说

老师有没有诗歌方面的收藏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09:08
什么都有。诗歌更多。你要全文,还是一段一段地发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09:09
以聊天的形式发,慢一点,我看完再发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09:09
以聊天的形式发,慢一点,我看完再发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09:09
好,等着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09:10
诗歌的自由精神和修辞激活     张远伦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09:10
收到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09:11
1,诗歌是一群人的精神法则

如同宗教是纷乱人世中的一群人的精神法则一样,诗歌不具备神性,它也仅仅是一类以文字为把玩对象的人的精神法则。
如果人缺失了信仰,写诗,未尝不可。
这不是群体的围观,而是个体的拯救。
诗人这个概念,拆分就是写诗的人。但这不足以说明这个概念的内蕴。为天地立心的人,就是诗人?这太玄了,宽泛了,或者说神化了。
为个人立心的人,就是诗人,抑或个人立德的人,就是诗人。
因此诗人首先是一个人,具有诗性的肉身和心灵。之后才是写诗,作品从这个诗人手里写出来,诗人的秩序才得以建立,写诗的人就变成诗人了。
人和诗歌合二为一,不可剥离,这才是真正的诗人。
衡量一个人是否诗人,就在于他在世俗里是否担当了责任,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儿女。对得起有恩于他的人,对得起他不认识的陌生人。
社会对诗人的误解:诗人就是发神经的人。或者面对一面镜子,不是笑容的互文,而是天使和魔鬼的互搏,这样一来,诗人就输给了真实的自己,沦为非诗人。
我不禁想到荷尔德林的话:诗人是酒神的祭司,在茫茫黑夜中走遍大地,察寻神的踪迹,吁请神的出现。这句话貌似又给诗人“神经病”做了注解。其实不然,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说明:诗人是孤独的殉道者,是具有献身精神的、耐得住寂寞的、经受得了苦旅的一类人。
活着,入世和出世,投身真实生活,并将自己置身于被词语理解和激活的层面上,活出一种气象,这是诗人。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09:13
为个人立心的人,就是诗人,抑或个人立德的人,就是诗人。----这句话有意思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09:13
人和诗歌合二为一,不可剥离,这才是真正的诗人。---人剑合一。这说法古怪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09:15
2,诗歌的敌人是多数人

诗歌是有孤独性的。
现代诗人们都热衷于表现自己或与自己类似的人在这充满忧虑的世界里的孤独感。
孤独感,让诗人具备了杜甫式的忧愤至死的决绝,这也是一种独自清醒却无能为力的绝望;孤独感让诗人具备了李白式的旷达无羁,我把这种个人行为艺术看成豪侠苍凉背后的另一种内心的孤独,仰天大笑出门去,因为他一个人过得憋屈。
西班牙大诗人希梅内斯认为他的诗是“献给无限的少数人”的,正因为少数,才能具备无限可能。当诗人追逐自己诗集的发行量的时候,他已经在变得有限。诗人经受孤独,并不要希望被理解被追捧,这样他的作品才更具有独立和安静的真实。换句话说,在这种状态下的诗歌,是诗人自己信得过的心智。喧嚣层面的作品,多少都要被影响、被污染、被左右,甚至被扭曲。诗人失去真实的内心,作品失去独特的个性,当一个诗人还有什么愉悦?
诗歌是一个诗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建立一种秩序,这个秩序,只作用于诗人自己,对别人不具备绝对意志,只具备微弱的唤起的可能。诗歌“是少数派的坚强意志”,墨西哥诗人帕斯看到了诗歌在数学概率方面的趋向性,或者说诗人就是那一种逐渐减少的一类人,无限接近于零存在的那种人。我一点不怀疑人类发展历程中将会出现没有诗人的现象,因为那个时候的诗人都去了太空,还变成了转基因的人。换句话说,是非人。
于是诗歌的孤独性因为诗人的孤独性而天然存在。诗歌的敌人是多数人。
我不反对诗歌写给普天下,除非我的大脑被安上钢铁之后被宣布脑死亡。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09:16
孤独感,让诗人具备了杜甫式的忧愤至死的决绝,这也是一种独自清醒却无能为力的绝望;孤独感让诗人具备了李白式的旷达无羁,我把这种个人行为艺术看成豪侠苍凉背后的另一种内心的孤独,仰天大笑出门去,因为他一个人过得憋屈。
-----有意思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09:17
是诗歌的孤独性因为诗人的孤独性而天然存在。诗歌的敌人是多数人----这话有点奇怪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09:27
3,诗歌自由如看不见的氧气

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你没有权利来扼杀。
诗歌是一个自足的体系。但他不是真理。
诗歌没有自己的法律,没有自己的枷锁,没有自己的遗书。它自由主义地活了一段,枯死得没有一点痕迹。
请坚持源头性写作,请坚持生发性写作。请不要害怕别人怎么写,请告诉自己怎么写。
一个诗人独立而自由的写作状态,就是喜欢别人的优秀和流行而熟视无睹。
当我们因为别人怎么写而逼迫自己怎么写的时候,我们已经提前枯死了。
诗歌是生活规律之外的东西,或者说是事物本质之外的东西,它或许仅仅是一种虚拟。我们都活在看得见的大陆上,但是我们靠看不见的氧气活着。诗歌,看上去多么不具备触摸感,但是他是诗人活下来的理由。
诗歌是高度自由的,如同氧气。
请写出我在这个世界的渗入感、融汇感,请别孤立于情感之外。请别把别人当别人,请把别人当自己。当我们用陌生人的视角来看待诗歌中的一切,那么我的诗歌毫无理由存在于此。
我的诗歌的第一个读者,是我的神经末梢。而不是你的心灵。
我怀疑心灵是否存在,但是我的身体首先接受了我的诗歌。感觉,这就是感觉么?诗歌仅仅是感觉,感觉这个词,看起来比灵魂更实在,更像是经过上帝泡制的一壶浊酒。
请放逐自由的自己,别跟着机制走,别跟着机器走。请带着冬暖夏凉春秋伤悲的体温走。
前胸热,后背冷,诗歌,就这样看不见,但在运动。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09:29
请坚持源头性写作,请坚持生发性写作。请不要害怕别人怎么写,请告诉自己怎么写。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09:29
似乎明白,似乎不明白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09:30
诗歌是生活规律之外的东西,或者说是事物本质之外的东西,它或许仅仅是一种虚拟。我们都活在看得见的大陆上,但是我们靠看不见的氧气活着。诗歌,看上去多么不具备触摸感,但是他是诗人活下来的理由。

有道理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09:31
4,我的诗歌中的失焦与幻化

我在诗歌中看到的事物或者自己,往往比现实走得更慢。
具备一种失焦感、幻化感,抑或说当下焦虑中的命运恍惚。
做诗人的难度在于:你必须是说真话,做真事,行真道,写真品。做诗人更大的难度在于,在真实的情感世界里给现实世界作假。我相信自己首先不是矫情的,我所看到的和写出的和你不一样。因此在你看来也许有不可理喻的部分。这个作假的过程不是裂变本来面目,而是再命名和再体察。
这样写诗,我和命运的联系,被提前,我对命运的看法,被置后。因此我总是用诗歌走在现实世界的后面。看上去失去真实,具备了事物的影子感。而你践踏不了他。他很慢,但停不下来。
诗歌和现实世界如同一对恋人在拥抱,但是情感提速了,皮肤和表情却被异化。你们可以看到女人光洁的额头,光芒已经漂移,男人的侧面,却在退化返租成猿(抑或其他)。这对恋人拥吻的时候,两个嘴唇都是巨大的黑洞。
诗歌的幻化,建立在物质和精神的失焦之上。
诗歌的按钮永远没有快门。
诗歌的版图被诗人用一只眼瞄准。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09:32
诗歌和现实世界如同一对恋人在拥抱,但是情感提速了,皮肤和表情却被异化。你们可以看到女人光洁的额头,光芒已经漂移,男人的侧面,却在退化返租成猿(抑或其他)。这对恋人拥吻的时候,两个嘴唇都是巨大的黑洞。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09:32
诗歌和现实世界如同一对恋人在拥抱,但是情感提速了,皮肤和表情却被异化。你们可以看到女人光洁的额头,光芒已经漂移,男人的侧面,却在退化返租成猿(抑或其他)。这对恋人拥吻的时候,两个嘴唇都是巨大的黑洞。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09:32
形象化比喻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09:33
5,矛盾修辞在我诗歌中的内核修辞地位

我要说的修辞是我会用到或者可能用到的,而不是你。
矛盾修辞。当下的许多事物是相互排斥的。譬如高速的城镇化和工业现代化,让我们亢奋欣喜而又忧心忡忡,我们住进高楼心怀田园,出门还得戴上口罩抵抗雾霾。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在山坡上无拘无束,真正像是一个人,但是现在,我们都像是外星人了。谁也无法得知外星人的模样,那就想象成失去呼吸和嘴的自己吧。
诗歌在这样的环境里具有无可避免的矛盾感,我们高速进入全球化,而又倦于翻阅欧美,我们还在等待小雪来孵化一切,但是我们等来的是注射器。我们不自觉地进入流行风潮的圈套,那些在我们周遭引诱我们的一切,几乎都是当下流行的——物质化的、文化的一切,都在无限制膨大。流行不是一种元素,不是一种病毒,是一种饥饿。
在诗歌中,我不断地深入生活而又反抗生活。一排香樟树,从异地来到我生活的这座小城,在规划师的美学原则内活着,每一次路过她们,我都会想起电影里的站街女,顺溜并且略带香气,当然,这让县城的腰腹,时不时发痒,生命力是可以移植的,漂泊、疏离和永诀,都是水土不服的另一种说词,树和树的香气,老是在我身体的右侧出现,如果她们成为我诗句里的,某一个植物学概念,这说明,作为需要补充叶绿素的标本——我体位的交换,成功了。其实,这无非是矛盾既得到彰显,又得到调和。只是我诗歌是不会让调和得逞的,因为我的修辞天然具备了互相掐架的功能。
矛盾修辞从整体化到局部化,也是我诗歌需要的。
因此五公里车站真安静啊,静得让我在这里听到了铁轨发病的声音。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09:34
在诗歌中,我不断地深入生活而又反抗生活。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07
6,拆裂修辞对于城乡二元结构诗歌的适应度

我们或许被压抑太久,贫困、制裁和诀别,让我的诗歌多少具有了某种精神分裂的意味(而非神经)。这种分裂,来源于故土的分裂,价值观的分裂。还有一种分裂——成千上万的人见过我而不记得我,不断擦肩,不断分裂。恐慌感、分崩离析感和物理骨折感,让诗歌首先必须把叙事和描写弄成失位、失衡和失联。
我亲爱的故乡,最具有隐居气质的故乡,现在一块快地变成了城镇,我的亲人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拧起,和他们亲爱的满家湾彻底分开。这种分离,造成的心理诀别感,是沉重而绵长的。我想问问诗歌:你告诉我,我的第二个故乡,在哪里?某一天,我老来悲那一天,请你允许我,来你的复垦处寻人,来你的烂泥上长草。这似乎变成了一个笑话。在逐渐茂密的钢筋森林里,扯了骨头连着筋的我,已然不存在。
于是我们在城市里面对越来越多的脸孔,遍寻千里,没有一个像是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祖父。一个时代的荞地村,天空蓝得没有一个漏洞,又一个时代的荞地村,没有了天空。
我的诗歌陷入二次分裂,接下来是永久的分裂。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08
我亲爱的故乡,最具有隐居气质的故乡,现在一块快地变成了城镇,我的亲人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拧起,和他们亲爱的满家湾彻底分开。这种分离,造成的心理诀别感,是沉重而绵长的。我想问问诗歌:你告诉我,我的第二个故乡,在哪里?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08
同感!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09
7,其它修辞并用完成我诗歌的现代性

我靠管中窥豹的视角塑造诗歌。
跑步的隐喻修辞。隐喻之于诗歌的必要,我想用一句话说明:在这个人为抹掉基本价值观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活得像是个比喻。对于我的诗歌来说,这些隐喻往往具有跑步的运动器官:有一次我在四公里轻轨站睡着了,误入五公里,我起身,换乘,此刻的五公里,是一个巨大的搬运工,而我自己,是一个从梦境里,走失的神经元。在这个高节奏的城市里生活的诗人,往往走得太慢,需要依靠诗歌中的一个或者多个隐喻,调快生命的步幅。
小剂量的反讽修辞。二十世纪初,我从一个乡村进入一个小城市,混迹于诗歌和艺术的地盘,这个地盘所处位置的绝佳在于——一个大转盘,让一个爱诗的朋友可以想到很多喻体,当车流在这里旋转的时候,他可以更新自己脑袋里的又一个时代,他还可以临街打望老东家,那上面一横下面一横中间一竖的标志,那个标志,对他来说有一种断裂感。二十年前,他用几万元买断了假身家,自己摆起一个书报亭,完成真身家的转换,干得悄无声息,他还可以在这里阅读弗洛伊德为自己的一首长诗搞精神分析。闲暇时,嘴唇里吐出呸呸呸,将搞笑的政客和虚假的新闻,揉成一团,坚决不卖给路人。用笔名来买杂志的诗人,有两个是押韵的,还有几个落单的,各自坐着人力三轮车聚过来,翻阅不定期印刷的民刊,老男人和小崽子一边称兄道弟,一边争论某个主义。他也骂骂咧咧,给所有人泡上一杯劣质绿茶,但没有人听清他骂的是意象派还是象征派。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写诗,并用这样的修辞打量自己拒绝和厌恶的一切。
有时候,我还得借助数字的排列和转换,在这个时代,数学不好的诗人是可耻的。数学不好的我偏偏执拗地运用诸多数字,这是诗歌的需要,也是这个“读数时代”本身的需要。
还好,我已经开始像钢铁那样,自己去找几枚螺丝卯起来。钢铁到数字化,机械到智能化,这一路,作为一个诗人,我依靠这些修辞和尚未开掘的修辞完成诗歌的现代性。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11
这个人的诗歌一定很特点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13
关于诗歌语言看的不是很明白,有没有更简洁的谈诗歌语言的?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14
有的。现代诗歌与古诗语言的分野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14
好的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15
 一、文言诗语的反思
  文言诗语受到以字为本位的汉语语系的庇荫,在音节、结构、语法、词汇、象形、修辞等方面得天独厚,蔚然成为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涉猎过8种外语的刘光第曾总结汉语的“八无”特色(无性、数、格变化;无时态变化;无人称变化;无语气形式;无语态变化;无泛指与特指的语法形式)以及“不”到位的否定方式、大主语概念、介词及介词短语的大量省略等,汉语这“八无”特色导致了“它是一种规则最少、省略最多、最灵活、最简洁和含蓄的语言,因而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学性最强的语言,也就是说是诗一样的语言。”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16
它是一种规则最少、省略最多、最灵活、最简洁和含蓄的语言,因而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学性最强的语言,也就是说是诗一样的语言。”

正是需要这种语言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17
从事中西诗学比较、资深诗学家叶维廉则具体提炼出迥异于西洋诗的10种独特表达方式:
  (1)作者自我溶入浑然不分的存在,溶入事象万化万变之中。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18
10种独特表达方式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18
 (2)任无我的“无言独化”的自然作物象本样的呈露。
  (3)超脱分析性、演绎性——事物直接、具体的演出。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19
这两条不太明白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19
(4)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视觉事像共存并发——空间张力的玩味、绘画性、雕塑性。
  (5)语意不限指性或关系不决定性——多重暗示。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20
这是理论问题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20
(6)不作单线(因果式)的追寻——多线发展,全面网取。
  (7)连接媒介的稀少使物象有强烈的视觉性具体性及独立性。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21
连接媒介的稀少使物象有强烈的视觉性具体性及独立性

这一点好懂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22
(8)因诗人“丧我”,读者可以与物象直接接触而不隔,并参与美感经验的完成。
  (9)以物观物。
  (10)蒙太奇(意象并发性)——叠象美。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27
蒙太奇(意象并发性)——叠象美----电影艺术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29
叶先生从同一性出发,总结是十分到位的,从中我们可以汲取许多菁华。可是,非常奇怪,一百年来文言诗语在许多范围内被现代诗语所“接管”,至少无法阻止自由体诗语比格律体诗语占据更大的主流地位。症结恐怕是,从文言诗语到现代诗语,存在着一个差异大于同一、“断裂”大于汇通的复杂格局与趋势。这种差异、断裂被惯性思维熟视无睹,反而成为强调现代诗语对文言诗语绝对继承的依据。2011年第3届中国诗歌节论坛(文化部主办),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特地用文言翻译舒婷的《双桅船》,以此论证今诗对古诗承传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但他却忽略了两种近亲缘的诗语之间,某些鸿沟犹存。下面,比较一下古今同一对象物的书写问题就更清楚了。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30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特地用文言翻译舒婷的《双桅船》----新鲜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31
比较鉴别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31
 明代苏州有四才子之称的文征明是这样描写玉兰花的:
  绰约新妆玉有辉,
  素娥千队雪成围。
  我知姑射真仙子,
  天谴霓裳试羽衣。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32
漂亮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33
本帖最后由 淮河左岸 于 2016-11-18 10:35 编辑

看看别人怎么写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36
羽衣比拟为玉兰的片片花瓣,作者形神兼备写出玉兰风姿绰约、雪玉有辉的气质,体现文言诗语特有的凝练、蕴藉的特征。那么400多年之后,同一题材的《玉兰》在80后女诗人李承恩的笔下,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瓷一样的小脸蛋能掀起什么名堂
  无非是一群露出一排白色牙齿的中学生
  站在春天的门口,扮演天使下到了人间
  瓷——牙齿——天使,开头三句,诗语就出现了拉长、扩张的趋势。果不其然,接下来玉兰演变为动态过程的女生: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36
瓷一样的小脸蛋能掀起什么名堂
  无非是一群露出一排白色牙齿的中学生
  站在春天的门口,扮演天使下到了人间
------------完全不同了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39
 其中叫小花的太有才了,她居然满身香气/还羞涩地低头,用脚尖碾碎了一座小山/东倒西歪的青春与东倒西歪的玉兰/乱成一团,乱成了中学生放学后的追打/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不关我的事/我细细嚼玉兰的骨头,吐掉春天的香气/放掉囚笼里的中学生,让她们满山追打/放掉幼稚的脸蛋,让她们的奶气混入泥土/与白玉兰的香气中,一口一口吐出乳牙/直到可以对世界恶狠狠地说:我爱死了/这个春天,爱死了这个教我踮起脚尖/把脖子伸出一里远的女侠客
  脚尖碾碎小山、玉兰乱成追打、爱死一里远的女侠客——充满开放性的木兰科属和放出囚笼的中学生互为叠影,影像与画外音、长镜头和切换、外部世界和内心呼唤,情绪与气息交织一起,形成一段青春花季的演绎,远比同类古典诗语更为繁复、放开,完全失去昔日单纯浓缩集中,而变为稀释、弥散、扩张、铺排。诗语的蔓延,和多种人、事、物发生转瞬即逝的联系,完全符合现代生活的趋势与情趣。文言诗语从字为本位的高度概括凝练,发展到词、句、句群的衍射性写法,是一种既覆盖又充满延伸、分叉的历史性进化?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40
有意思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40
再比如郑单衣的《北方日记》记载一次莫名感受,诸多意识是无法用文言诗语传达的,不是无所适从就是无能为力。连十位资深的批评家也围着它团团转【3】:是一次受伤后的臆想?一次潜意识、下意识的活动——由梦幻、幻像、幻觉,组成清醒的或不清醒的“呓语”?第一段首句,十分突兀,作者先给出“体内自行车”的感觉幻象——看来文言诗语对“体内自行车”只能表示沉默与歉意;接下来有一个声音来自内心,也来自“六个指头中的那多余的--个”,幻觉所引起多余手指——“多余人”——坐实为“笔杆子”,是主人翁的另一称谓与自嘲。文言诗语面对这歧生的“第六指”一定会慌得六神无主;此后是“暖气片那排肋骨,亮得像死”——终于在昏迷中清醒到死亡意象。在此求问一句,文言诗语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能迻译成“暖气肋骨死”吗?能传达“亮得像死”的奥妙吗?再接下来,是错乱意识的书写:沉默的马群驰过天空、天空停止了泛蓝、不像大雁的大雁……。悬空、飞行、变形,再次表明主人翁陷入腾云驾雾般的失控状态。从潜意识的心理学角度推测,它暗暗划出主人翁的漂泊轨迹。对此意识混乱,堪称表现力富足的文言诗语能应对裕如吗?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41
,诸多意识是无法用文言诗语传达的,不是无所适从就是无能为力。连十位资深的批评家也围着它团团转
-------------文言有局限性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42
,诸多意识是无法用文言诗语传达的,不是无所适从就是无能为力。连十位资深的批评家也围着它团团转
-------------文言有局限性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42
这是否再一次提示,文言诗语与现代诗语的承接关系,部分是可以打通的,部分是很难打通的,甚至是完全隔膜的,这好比一对孪生姊妹,在娘胎里共同拥有相似的基因(同属汉语语系),但在后天生长道路上,即便体貌、性格、脾气相差不大,然而在本质上,她们还是分属于不同的“两种人”。对此,我们首先要厘清的,主要不是现代诗语对于文言诗语的归属“臣服”,倒是文言诗语对现代诗语的选择性“加盟”。因为我们已经回不去文言诗语的时代了,我们只有在现代语境下坚定地以现代诗语为领军,从事翻造旧词、自铸新语的工程才是根本。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43
文言诗语与现代诗语的承接关系,部分是可以打通的,部分是很难打通的,甚至是完全隔膜的,
---------------完全正确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44
对此,我们首先要厘清的,主要不是现代诗语对于文言诗语的归属“臣服”,倒是文言诗语对现代诗语的选择性“加盟”。------------有见解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45
2000年《书屋》发表毛喻原《论汉语的险境和诡谬》,在语言学家和绝大多数人对“国粹”一边倒的认知中,他竟冒天下之大不韪历数汉语八大“罪状”: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45
八大“罪状”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46
“一、单音节的方块形、粒状、离散和断逗与环形世界、圆形宇宙、绵延意识的明显矛盾;二、表达的含混、模糊和过分的繁复;三、关系性语句,引申、隐喻之任意和无方向;四、脆性的句式结构,严重的语义内部脱臼、滑坡、松动和崩塌现象;五、同义互释,字与字的循环定义;六、逍遥、玩情、“达观”、形美、滞物;七、仅在自然之表的限度内映化,自然之剪贴性质和以超语义方式谈论世界的陋习;八、词汇的下阈分布,缺乏垂直性的理智升华和驱前性的精神引导。”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46
缺乏垂直性的理智升华和驱前性的精神引导---------太高深了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47
由此返观文言诗语,文言诗语在极尽辉煌绚烂之后,是否也要反省在遭遇现代语境后自身的问题:例如起承转合定然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性结构?平仄韵律在解套后是继续于倾圯的废墟上修修补补,局部改良,还是彻底另起炉灶?显赫的外在音乐性已无法适应更幽微复杂的现代意识流、情绪流,是依然固守沿袭已久的外在节奏,还是寻找以内在声音为主导的“内在律”作为出路?潜意识作为现代诗语一种新的表现对象,何以在半自动的运作下幽然绽放?知性上升为现代诗语又一主打要素,何以在深奥、理性、哲思与感性的两难中悠游自如?古老的“字思维”能在多大程度上加入现代性的词思维、句思维,或许在保留某些精锐的前提下做适度裁军才是明智选择?而田园模式在都市模式、后现代模式的夹击下丧失古老优势,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转变方式发挥余热…… 。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48
,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转变方式发挥余热…… 期待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49
古典语汇,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词语,它们背后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它们相互指涉,构成了一个深厚博大的古典诗歌意境和语境。实际上,到了唐朝,这种诗歌语言就走向了完成。到了宋朝,只是在细节上作了些微补充。元明以后,这种诗歌语汇已经成了文人写诗的程式化语言。可这些词汇已经失去了它原创时的新鲜感和爆发力,蜕化为精巧滑腻的陈辞滥调。“有诗为证”、“有词为证”就是这种程式化仿作的典型表现。古典诗歌语言有着强大的固守自持的力量,它对异己的审美趣味有着强大的排斥能力。中国古典诗歌开掘、塑造并固定了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形成了一种与古代农业文明相一致的审美情调和生活趣味。而到了现代,这种审美趣味对人们的精神和思想表现出了极大的钳制和禁锢作用。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50
而到了现代,这种审美趣味对人们的精神和思想表现出了极大的钳制和禁锢作用。------严重了吧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50
鲍昌宝则看到现代理性逻辑介入后的巨大变革力量:
  虽然都是汉语体系,但其内部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变化可能就是现代西方理性逻辑的介入改变了汉语语法体系,为了表达的准确性更多接受了西方的主客体观念、现代时空观念、事理逻辑观念,致使现代汉语开始了以叙述句为主干建构语义体系。相对于古代汉语的纯粹、精致、优雅与韵味来说,现代汉语更为繁复、主体性更强,现场感更为突出,理性思辨和心理感觉的流程更为清晰。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51
。相对于古代汉语的纯粹、精致、优雅与韵味来说,现代汉语更为繁复、主体性更强,现场感更为突出,理性思辨和心理感觉的流程更为清晰。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51
这一段说得好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52
 具体地说,现代理性逻辑的介入,使现代诗瓦解了古诗句法,一个重要体征就是句式的任意安排和虚字的任意使用。虚字的插入,使诗歌更能传递细微感受,虚字的铺垫,句子舒缓急疾有致,既清晰又曲折,且使诗歌节奏多变。句式的任意安排打破古板的“方阵”,自由体式的摇曳多姿,流转自然,完全符合现代人瞬间变化的复杂意绪。宇文所安说得地道,古诗从来就是“建立在均衡对举的基础上,每个步骤一开始就守候着结果。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53
  一个重要体征就是句式的任意安排和虚字的任意使用。虚字的插入,使诗歌更能传递细微感受,虚字的铺垫,句子舒缓急疾有致,既清晰又曲折,且使诗歌节奏多变。句式的任意安排打破古板的“方阵”,自由体式的摇曳多姿,流转自然,完全符合现代人瞬间变化的复杂意绪。宇文所安说得地道,古诗从来就是“建立在均衡对举的基础上,每个步骤一开始就守候着结果。
---------------------对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54
连老外也能精准道出古诗的“秘笈”,指出守候的“被动”结果,它是与程式化紧紧维系在一起的。文言诗语的这种整饰结构,在一定程度抑制了语言张力:由于字词限制、语法固定和对仗的普遍,文言诗的意象紧缩为一个个独立个体,呈现出的想象排列和意象的并列多数是组合关系、而非聚合关系,尤其是前代的典范诗语直接成为后代们的写作资源,后来者“流连”于语言“化用”的强大惰性,而化用的惰性使生生不息的张力困在“字本位”的王国难展抱负——自由的活性被驯服成按部就班的家禽。只有等到现代思维与现代语法冲破“字”牢笼,放下因袭包袱,在散文美的语境里,张力才可望获得更多的流通。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54
由于字词限制、语法固定和对仗的普遍,文言诗的意象紧缩为一个个独立个体,呈现出的想象排列和意象的并列多数是组合关系、而非聚合关系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55
感觉到了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55
如前所述,文言诗语是建立在“字”思维基础上的,那么“字”思维则结满对仗的果实顺理成章。形、音、义的巧妙配合,形成三个层面的对举性结构(形态上,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结构均齐,且无重字方显变化;声音流变中,韵律符合对称、呼应、反复却不重复的原则;意义上,词性对等、意涵相当、修辞格对应,富于叠加的弹性意味),亦即形成以正对、反对、串对、隔对、虚实对、错综对为主导型的文本景观,将形、音、义的最佳组合发挥到了极致。而现代诗语是建立在“词”“句”为主的发散性思维上的,夸大与事物之间的变形关联,应和着现代人宇宙观、审美观的变化,“不以物象之间的妙合无垠为根本,而以物象之间碰撞、纠缠、矛盾互谬为旨归。”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57
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结构均齐,且无重字方显变化;声音流变中,韵律符合对称、呼应、反复却不重复的原则;意义上,词性对等、意涵相当、修辞格对应,富于叠加的弹性意味),亦即形成以正对、反对、串对、隔对、虚实对、错综对为主导型的文本景观,将形、音、义的最佳组合发挥到了极致。而现代诗语是建立在“词”“句”为主的发散性思维上的,夸大与事物之间的变形关联,应和着现代人宇宙观、审美观的变化
-------------不太明白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58
早些时候,汉学家奚密就认真分辨古典诗与现代诗的重要差异,她在《现代汉诗——一九一七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的结语中明确两个不同传统:
  相对于悠久辉煌的古典诗,现代汉诗还是一个芽苗。就其内在发展来看,现代汉诗却已开创了一个新的诗歌传统,至少是汉诗传统的一个小传统,大河的一条新辟的支流。在语言媒介与和美学意识上,它截然有别于古典诗。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58
 相对于悠久辉煌的古典诗,现代汉诗还是一个芽苗。就其内在发展来看,现代汉诗却已开创了一个新的诗歌传统,至少是汉诗传统的一个小传统,大河的一条新辟的支流。-------------正确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0:59
古典诗歌对诗的措辞的依赖,表明它是以体验事物为表达的核心的;而现代诗歌对日常语言的发掘,则是表明它是以认知事物为表达的核心的。就认知功能而言,古典诗歌总体上专注于审美感受,偏重个人化的文化体验;而现代诗歌则倾向于揭示事物的真相,侧重于传达诗人对世界的独特的认知。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0:59
这一段认真看过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1:00
古典诗歌的每一个词汇都承载了重重的文化隐喻,以致令人窒息;它传达的经验也多是一些二手货、三手货,很多时候仅仅是修辞的自我增殖。新诗甩掉了这个包袱,使我们有机会睁开自己的眼睛,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1:01
新诗歌有其优势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1:01
重新审视古今诗语在观照、感发、言说世界方式上的距离拉大,笔者想继续发问的是,在差异性前提下,现代诗语与文言诗语究竟是处在怎样一种既联系又剥离的状态?两者的不可通约性究竟有多大?大到怎样一种边界?尤其是,两者出现的断裂、阻隔又是达到一种怎样“自扫门前雪”的程度?诚然,现代诗语与古典诗语有交汇、承传的部分,也有反弹、隔膜、补充、未完成、乃至全然不同的崭新部分,故笔者更愿意把现代诗语与文言诗语,看做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分属于两种相对独立的言说语系。两者不止在田园模式与都市模式,生命意识与书写品格、文化体验与经验认知,同时也在具体的想象方式、感觉方式、修辞方式上出现许多“各行其是”。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1:02
重新审视古今诗语在观照、感发、言说世界方式上的距离拉大,笔者想继续发问的是,在差异性前提下,现代诗语与文言诗语究竟是处在怎样一种既联系又剥离的状态 --------------所言极是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1:02
三、“月亮”的古今比照
  古典咏月的篇章可谓恒河沙数,“春江花夜月”首屈一指,“明月几时有”力压群芳,“对影成三人”独出机枢,“遥望齐州九点烟”天马行空……它们都无愧于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月亮拥有强大的文化象征功能,是爱情、怀乡、时间、阴性、自我鉴照的极好喻指,是最富亲和力的题材,从《月出》诗经到晚清《月殒》,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1:03
 古典咏月的篇章可谓恒河沙数,“春江花夜月”首屈一指,“明月几时有”力压群芳,“对影成三人”独出机枢,“遥望齐州九点烟”天马行空……它们都无愧于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月亮拥有强大的文化象征功能,是爱情、怀乡、时间、阴性、自我鉴照的极好喻指,是最富亲和力的题材,从《月出》诗经到晚清《月殒》,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正确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8 11:04
 月出皓兮,佼人浏兮,舒忧受兮。劳心蚤兮。
  ——先秦·《陈风·月出》
  照之有余辉   揽之不盈手
  ——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上弦如半璧,初魂似峨眉
  ——北周·王褒《咏月赠人诗》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午影
  ——宋·张先《木兰花》
  映水有钩鱼怯钩,衔山无箭鹤疑弓
  ——明·朱元璋《新月》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清·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一》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8 11:04
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




欢迎光临 淮滨论坛 (http://xxrcw.cc/)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