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论坛

标题: 好梦悠悠待雪来 [打印本页]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3 08:54
标题: 好梦悠悠待雪来
雾散云晴四面开,
雁飞风逆一字斜,
冬梅酣睡还未醒,
好梦悠悠待雪来。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3 08:55
斜,新韵。

作者: 小百姓一个    时间: 2016-11-13 09:31
好!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3 09:34
小百姓一个 发表于 2016-11-13 09:31
好!

老弟上午好。

作者: 跳出井口看看    时间: 2016-11-13 09:42
老师也盼下雪吗?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3 09:45
跳出井口看看 发表于 2016-11-13 09:42
老师也盼下雪吗?

是一种情绪,入冬了,快小雪了。其实我不喜下雪,孩子上班不方便。

作者: 跳出井口看看    时间: 2016-11-13 09:48
寻找姚黄 发表于 2016-11-13 09:45
是一种情绪,入冬了,快小雪了。其实我不喜下雪,孩子上班不方便。

其实梦见的不一定是盼望的!往往人们把“盼望”和“梦想”联系在一起没有一点科学道理!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3 10:01
跳出井口看看 发表于 2016-11-13 09:48
其实梦见的不一定是盼望的!往往人们把“盼望”和“梦想”联系在一起没有一点科学道理!


说的对。雪来了梅才会开。

作者: 思无涯    时间: 2016-11-13 10:29
好诗,心态好

作者: 跳出井口看看    时间: 2016-11-13 11:06
淮河左岸 发表于 2016-11-13 10:01
说的对。雪来了梅才会开。

我感觉“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3 11:09
跳出井口看看 发表于 2016-11-13 11:06
我感觉“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

作者: 跳出井口看看    时间: 2016-11-13 11:12
淮河左岸 发表于 2016-11-13 11:09
对。

姚黄老师肯定也怕下雪!天冷带孩子很不方便!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3 11:13
思无涯 发表于 2016-11-13 10:29
好诗,心态好

是的。顺其自然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3 11:15
跳出井口看看 发表于 2016-11-13 11:12
姚黄老师肯定也怕下雪!天冷带孩子很不方便!

除了诗人和个别农民,没人喜欢雪

作者: 跳出井口看看    时间: 2016-11-13 11:17
淮河左岸 发表于 2016-11-13 11:15
除了诗人和个别农民,没人喜欢雪

现在人和以前人不一样!条件好了!喜欢玩雪的那种感觉!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3 11:18
跳出井口看看 发表于 2016-11-13 11:17
现在人和以前人不一样!条件好了!喜欢玩雪的那种感觉!

有钱的人去东北玩

作者: 跳出井口看看    时间: 2016-11-13 11:19
淮河左岸 发表于 2016-11-13 11:18
有钱的人去东北玩

是的!

作者: 跳出井口看看    时间: 2016-11-13 11:20
淮河左岸 发表于 2016-11-13 11:18
有钱的人去东北玩

他们叫什么“刺激!”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3 11:20
跳出井口看看 发表于 2016-11-13 11:20
他们叫什么“刺激!”

对。冬季去东北的玩家不少

作者: 跳出井口看看    时间: 2016-11-13 11:24
淮河左岸 发表于 2016-11-13 11:20
对。冬季去东北的玩家不少

咱叫他们那是花钱买罪受!他们叫寻找刺激!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3 11:26
跳出井口看看 发表于 2016-11-13 11:24
咱叫他们那是花钱买罪受!他们叫寻找刺激!

如果不组团,个人自由游,还不错。有钱人不玩弄啥呢?

作者: 跳出井口看看    时间: 2016-11-13 11:46
淮河左岸 发表于 2016-11-13 11:26
如果不组团,个人自由游,还不错。有钱人不玩弄啥呢?

那是!现在想开的人不少!可能是小沈阳的小品教育了他们!(眼一睁……一闭……)

作者: 小百姓一个    时间: 2016-11-13 20:23
寻找姚黄 发表于 2016-11-13 09:34
老弟上午好。

天天都好!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3 20:46
小百姓一个 发表于 2016-11-13 20:23
天天都好!

那最好。

作者: 小百姓一个    时间: 2016-11-13 20:49
寻找姚黄 发表于 2016-11-13 20:46
那最好。

没有哥过得得劲啊!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3 20:57
小百姓一个 发表于 2016-11-13 20:49
没有哥过得得劲啊!

我斗急死了,还说得劲!

作者: yishi尘缘    时间: 2016-11-14 11:23
冬梅酣睡还未醒,
好梦悠悠待雪来。

欣赏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13
好一个,好梦悠悠待雪来!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14
淮河左岸 发表于 2016-11-14 13:13
好一个,好梦悠悠待雪来!

呵呵,一般般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14
我也想写点散文了,老师说说散文吧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14
你不是写过了吗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15
得知道点理论吧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15
嗯,我找找这方面的文章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15
期待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16
别转长文章,没时间看,跟聊天的那种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18
谢有顺的话
散文在中国应该是最为成熟的文体之一了。它不仅在古代有辉煌而悠久的深厚传统,在现代也算是成就最高的文学门类。直到今天,许多人回忆起白话文革命时期的文学时,他可以用嘲笑的口吻谈论当时的诗歌的粗糙(如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和小说的稚嫩(如巴金早期的小说),但在散文的成就面前也不得不肃然起敬。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19
谢有顺是干啥的?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20
东北某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20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22
王国维的话是对的,他在《人间词话》里说:“散文易学而难工。”包括许多成名的散文作家,你在读他们的文字时,也总能觉出里面有那么一个放不下的架子一直横亘在我们面前:要么是作家自己故意摆出一个姿态(追思呀,怀旧呀,悲悯呀,自我陶醉呀,或者农民式的矫情,等等)来,以获得一个虚伪的高度;要么是作家在散文的语言结构上过于用力,露出了太重的人工斧凿的痕迹,没有了散文本应有的松弛、自在的神韵。真得散文精髓并富有原创性的人实在不多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22
散文易学而难工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23
喜欢李国文的散文,是因为他的文字不仅自在,而且老辣,见修养,也见性情,貌似随意,其实是一种气定神闲后而有的潇洒。他自己也说,安闲、怡乐、平易、冲淡是写作散文的一种适宜心态,“太强烈,太沉重,太严肃,太紧张,散文的‘散’的韵味,随笔的‘随’的特性,也就失去了。……‘散’是一种神态,笔下出来的却是冲淡、飘洒、不羁、隽永的文字,它和松松垮垮、不着边际、信马由缰、跑肚拉稀的笔墨,不是一回事。”(《李国文散文·自序》)可见,李国文对散文是有自觉的认识的,尤其是他的“‘散’是一种神态”的表述,令人回味不已。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23
没读过他的散文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25
80多了,还有一篇《婉容的早餐》获奖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25
牛逼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26
多少年来,关于散文的“散”如何理解的问题,理论界一直都争论不休。有人说,“散文忌散”:“散文并不是要写得散,而是和其他文体一样,要写得集中紧凑。”(师陀:《散文忌“散”》)有人说,“散文贵‘散’”,“‘散’正是散文的特质”。(王尔龄:《散文的散》)“散而漫之,是散文的个性,抹杀、否定其散而漫之的特点,无疑取消了这一文体的存在。”(范培松:《解放散文》)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27
老师讲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27
老师讲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28
而影响最大的,当数萧云儒提出的“形散神不散”的论断了:“神不‘散’,中心明确,紧凑集中,不赘述。形‘散’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而言。”(《形散神不散》)但也有人认为“形散神不散”的论断,容易导致“单线推进”或“文末点题”的写作套路,“往往在繁复的现象中,抽象出一个单薄的理念”,从而主张“形散,神也要散”。(谢大光:《形散,神也要散》)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29
这么多道道?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29
这些都不过是字面上的争论,真正落实到散文写作中,作家是决不可能机械地周旋于“形”、“神”之间的;文学毕竟是语言的艺术,心灵的私语,能否将散文写好,关键还得看作家是否有语言上的造诣,以及是否有大质量的心灵。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30
这句话有道理,谢有顺说的?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30
语言我懂,就是大思想不好理解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31
我更愿意接受李国文的“‘散’是一种神态”的解释,它与朱自清的散文之散当为潇洒自然的意思一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不像诸如“形散神不散”之类的观点那样,把散文的特质说死,毫无回旋的余地。——散文作为最自由的文体,理应有最自由的理解方式。这并不等于说散文的写作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它同样有着内在的限制。按李国文的理解,自由的后面其实是一种更需认真对付的写作难度。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32
对,任何散文都要有章法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34
如果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散文,似是散淡任意的文字,随笔,似是随手拈来的笔画。其实不然。散文,是不能散乱,随笔,是不可随便的。看起来,你可以做出散碎轻松,不加经营的样子,或者,做出随意自如,漫不经心似的神态,实际上却是要认真对付的。看起来篇幅不大,着墨不多,但要涉笔成趣,意境深邃,却是很难的。在有限的篇幅里,白云苍狗,镜花水月,山南海北,大千世界,写出一番无垠的天地,则更是不容易了。(《李国文散文·自序》)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34
看了两遍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34
第一次接触这种理论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39
显然,“散”作为散文的“一种神态”,背后隐藏着丰富的艺术含量,它既可以说是外面的话语表情,也可以说是内在的心灵风度,重要的是作家这个主体如何把握和呈现它。所谓“散文易学而难工”,我想,“难工”的正是文字如何才能有潇洒自然的神态。李国文是深谙这一点的。他的散文,多用口语,行文如同日常说话,“涉笔成趣”,舒适而自然,但由于多为表达自己心声的缘故,往往也“意境深邃”,自在下面凝聚着一股沉重感。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他写人,这人的性情跃然纸上;他叙事,这事会变得趣味盎然;他说理,那理不仅发自胸臆、气势如虹,还因多为我们闻所未闻而令人忍俊不禁。可以肯定,李国文在写散文的过程中那真是有一种快乐的,他的散文,大约也可称之为快乐散文。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39
这种状态达不到啊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41
李国文的散文之所以能“尽意”而又不失控,确实全仰仗于他深得“笔力曲折”的个中三昧。比如,他有一组著名的文章,分别叫《舌头的功能》、《鼻子的功能》、《头发的功能》、《屁股的功能》,着眼点虽小,但作者纵横古今,大胆设论,以小见大,意在言外,读之真叫人拍案叫绝。以《舌头的功能》为例,作者先说“舌头的功能,一是吃,二是说,好吃不好吃,会说不会说,全由舌头决定”,说到吃,首先想到“讲究口福的官”,“应当承认,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扬光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五千年来这班能吃、好吃、善吃、懂吃的大小官僚的嘴巴。而要评功摆好的话,那极善品味的舌头,应该是中华美食走向世界的功臣。”一想到是官员们的舌头不辞劳苦地吃,才将中国菜吃成了世界水平,作者忍不住感叹:“真是应该向他们的舌头道一声辛苦,向他们的舌头致敬的。”反讽颇为“尽意”。接着,作者笔锋一转,说到明代名相张居正喜欢吃“鸡舌羹”,“这舌头吃那舌头,吃得如此刁钻促狭,挖空心思,也算把食文化推到极致境地了。鸡舌并非凤髓龙脑,倒不难求,但是,得需多少鸡舌才能烧出一碗羹来,那可就令人咋‘舌’了。”就是这个张居正,“不但善吃,同时也善溜舔,舌头的功能,在他这里,也算是得到超常发挥了。”从这里,作者开始转向舌头的另一个功能——说,看这个舌头是如何在官场兴风作浪的: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41
有学问!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42
当年,张居正舌头一动,断送了高拱,拉拢了冯保;现在,一个更得宠的太监,在万历身边,张诚舌头一动,把罪状一条条呈给皇帝耳边;而那个高拱,别看败在他手,临死之前,趁舌头还能动,又搞了一份《病榻遗言》告上去,历数张、冯的罪恶,火上加油,促使万历下了决心,在张居正死了两年以后,终于抄家夺爵,总算给他留了一点面子,没有戮尸。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43
李国文写的?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43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43
舌头发挥作用,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44
由此,作者得出结论:“张居正,他的成功,由舌而起,他的失败,也与舌有关。”“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舌头要想抬爱什么人,贬低什么人的话,在嘴巴里拐个弯即可。所以,打小报告的舌头,出卖朋友的舌头,煽风点火的舌头,添油加醋的舌头,几乎没有不得逞的。”看来,陆龟蒙的“古来信簧舌”的感慨,确有几分道理。最后,作者还说,要是舌头“一旦成为世界上最坏的东西时”,“老兄,给你提个醒,无论对自己的舌头,还是对别人的舌头,无论对当面的舌头,还是对背后的舌头,都得十分小心才是。千万千万!”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44
舌头厉害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45
  这真是一篇“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的好散文。通篇旁征博引,“据事以类义,援古而证今”(刘勰:《文心雕龙·事类》),看似散而漫之,实则如行云流水,把舌头的物质功能(吃)和人文功能(说)表达得淋漓尽致,对现实的讥讽也入木三分,这样的散文,正应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无妨。”(《怎么写》)类似的篇章,在李国文的散文里,还有不少,像《张洁得壶》、《“不娶少妇”》、《“东坡肉”考》、《“半夜不眠听粥鼓”》、《文人风骨》、《朱皇帝的残忍》等文,都和《……的功能》系列一样,主旨虽然明确,行文却是散漫,情与思虽然紧紧交织在一起,但作者的思路却不受这个限制,一直非常放松,或语言,或立意,无不洋溢着潇洒自然的神态。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46
知识多了,散文也就好写了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47
为什么李国文的散文能如此放松,神韵自然呢?我想,它并非徒有一个故作轻松的姿态,而是得力于作者有思想,有学识,视野开阔,写作的思路宽广而高远;加上他没有作文架子,也不是摆出一副教导人的姿态行文,就连语言,也多用朴素而俏皮的字句,散文的味道不知不觉就非常充足。这是一般人学不来的。比如,李国文喜欢“援古而证今”,可他对历史的了解,多以原始的史料为依据,不像一些人,道听途说,把历史当幌子。他在多篇文章中写到张居正,却决不止于他善吃和爱美人的流传,对张的政绩也多加客观分析,在《话说张居正》一文里,甚至还列出了张在改革前后太仓银库的银两数目,并加以比较,一看就知道作者对明史素有研究,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史识。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47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48
中国文人自古有重史的传统。“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但如果把史当作死材料,那就毫无意义可言。李国文的散文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他能很自如地在历史和现实中穿行。面对历史,他虽然不一定赞成顾炎武所主张的那样,“无体国经野之心,不足以登山临水;无济世安民之策,不足以考古论今”(《与戴耘野书》),但持守顾炎武所言“文须有益于天下”这点,我看是大致不差的。他援古是为了证今,走向历史,是为了抒发现实情怀,所以,他从来不会在历史里留连忘返。历史只是为了帮助他更有力地走向现实。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49
嗯,观点新鲜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49
  这个“意”,在我看来,就是李国文散文中的气。它是统摄现实和历史的潜在力量。他在文中一再提到的“文人风骨”,指的不仅是精神上的刻度,也是文章的气势。“文以气为主”(曹丕:《典论·论文》),“文者气之所形”(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等观点,对于今天的写作而言,依然准确而适用。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50
这些理论真的认真品读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52
我愿意把李国文的散文看作是当代散文中“气盛言宜”的典范。尤其是在散文界充满萎靡之气的今天,文气正而盛的作家并不是很多。但我确实在一本二十几万字的《李国文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8月版)里,读到了散文的“散”,散文的“意”,也读到了散文的“气”。这些以表达作家个人的见解和经历见长的篇章,不仅体现了作家的良知,再现了思想的情趣和力度,在散文的艺术上所体现出的那种散淡放松的神态,也特别值得我们品尝。读李国文的散文我就想,我们常常记得“散文易学而难工”这话,面对散文空发哀叹,可我们为什么常常忘记“气盛言宜”呢?——这并非陈旧的说辞,特别是当散文的技巧、作家的聪明已经在散文界通行无阻的时候,我们重提“文以气为主”意义深远。我想,不仅作家的精神和气质是一种“气”,作家对语言和文体的运用也是一种“气”。没有“气”而只剩下技术,散文就无根了;没有“气”而信马由缰,那散文就真的散了。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52
言之有理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53
  李国文那些恣肆放言、散淡自在的文字,都是他的“尽意”之作,许多的篇章,气势一直环绕于历史和现实之间,“意之所到,笔力曲折”,也许,正式因为“笔力曲折”的缘故,他那些颇见风骨的“意”和“气”,照样显得冲淡而舒适,读者接受起来,完全没有金刚怒目、剑拔弩张式的强迫感。即便在文章最气盛的时候,李国文也没有失去“‘散’是一种神态”的写作定力,他是确实知道,自己是在写“散文”的了。
    他进入的不仅是散文的写作,更是散文的状态。这样的作家委实不多。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53
散文真的不好写呀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54
这一话语实践的成功,再次告诉我们:散,永远是散文的基本神态(尽管它也依托于散文的内在气象);惟有将“散”内在为作家的写作神态,好散文才可能诞生。其实,如果以“散”为神态,以“气”为统摄,你的文字放得再开,再散,它依然是集中而和谐的;相反,失去了“散”的神态,没有了“气”的贯彻,你的文字哪怕再集中,也只能是僵化而做作的。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54
原来这么难呀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55
当然,我们只是看看,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56
看了觉得自己无法达到那样的水平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3:58
  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这话是不错的。散文作为受外来影响最小的文体,它的成就之所以一直很稳定,一个很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它的亲切、平实和透明,技巧性的东西比较少,实验性的文学运动也多与它无关,这就大大减低了写作者的参与难度,凡有真情和学识的人,都有可能写出好的散文篇章来。因此,我很早就发现,许多的好散文,往往并不是专业意义上的散文家写的——这对于其他文体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你很难想像,一篇好小说,一首好诗,一部杰出的戏剧,会是出自于一个“业余”作者之手。但散文不同,它拥有最为广阔的写作人群,更重要的是,有许多的哲人、史家、科学工作者都在为散文的繁盛推波助澜,贡献智慧,因此,散文是永远不会衰落的。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3:59
什么体裁的文章都有人写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4:00
而且很多是高手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4:00
只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散文易学而难工”(王国维:《人间词话》)。因着散文是亲切、平实和透明的文体,话语的姿态放得很低,结果,那些轻飘的感悟、流水帐般的记述、枯燥的公文写作、陈旧的风物描写、堆砌的历史资料,都被算作是散文了。慢慢的,散文就丧失了文字上的神圣感,就连平常的说话,记下来恐怕也得算一篇口语散文。莫里哀的喜剧《暴发户》中,就有一个商人叫儒尔丹的,他听说自己的一句话“尼哥,给我把拖鞋和睡帽拿来”就是散文时,不禁得意地喊道:“天哪,我说散文说了四十年,自己还一直都不知道!”——所以,只要和文学沾边的人,很少有人会承认自己是不会写散文的,但承认自己不会写诗的人则不在少数。在多数人眼中,散文实在是太容易写了。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4:01
同意这句话:在多数人眼中,散文实在是太容易写了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4:02
我也想写,就是觉得太容易写了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4:03
我也想写,就是觉得太容易写了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4:03
   这种“太容易”所造成的散文数量的庞大,究竟是散文的幸还是不幸?我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但我想,因着散文的门槛实在是太低了,这就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的散文是越写越轻了。——许多的散文,你读完之后,不会有任何的遐想,也不会让你静默感念,它更像是一次性消费的话语垃圾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4:04
我写的就是语言垃圾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4:04
以他的标准,我们都是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4:05
可不是吗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4:06
散文当然可以有轻逸的笔触,但我一直认为,散文在骨子里应该是重的。它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情与思,越重,就越能打动读者,越能呈现经验和事实的力量。著名作家毛姆说过:“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散文和诗不同,原是一种文雅的艺术。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我想,“教养”、“文雅”和“斯文人的谈吐”,决不会是轻的,它一定暗含着对生活和存在的独特发现,同时,它也一定是一种艺术创造,否则就不会是“文雅的艺术”了。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4:06
没有知识,哪来的谈吐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4:07
是啊,所以 ,不管写什么,都要文学储备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4 14:08
说到散文之重,我们也许首先会想到的是鲁迅的《野草》、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贾平凹的《祭父》,等等,这些,的确是杰出的篇章,里面所蕴含的深邃的情感,以及对存在本身的逼视,无不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精神自尊,并有力地为文字挽回了神圣感。有一个大学教授对我说,自一九九一年以来,他每年都花十二至十七节课的时间给中文系学生讲《我与地坛》。一篇散文,何以值得在课堂上花这么多时间来讲述和研究?如果这篇散文里没有一些重的东西,没有一些与更广阔的存在相联的精神秘密,那是难以想象的。而《野草》,更是因着它阴郁、决绝的存在主义意味,即便被批评家反复地阐释,也仍旧被视为最为多义而难解的文本。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4 14:09
史铁生是什么人?




欢迎光临 淮滨论坛 (http://xxrcw.cc/)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