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论坛

标题: 无题 [打印本页]

作者: yishi尘缘    时间: 2016-11-10 09:13
标题: 无题
每年农忙,莫过于插秧时节。插秧,又分春秧、麦茬秧。如果有人不抓紧、节奏慢,就把春秧插进麦棵里了。

那些年,地刚下户,单干。有人手的户,一到节令,就能迅速完成各种农作物的收播。但对于缺劳力的家来说却是难且慢。一块四五亩的田,打上水,明晃晃的。男人把地操办好后,忙别的事去了,只有一个女人拔秧、栽秧。每天拔一点,栽一点。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明水眼越来越小,到第五天终于“圆满”了。她可以伸伸腰,长长地舒一口气了。看看秧田,青黄绿,三色分明。青,是刚插上的;黄,是插上两三天的;绿,是最先插上的。五天,已转yi了。。。

那时,都有地,各忙各的,谁也照顾不了谁。偶尔有个人去帮一下忙,是出于亲情、友情,顶多管他一顿饭。也想不起来给钱。如果拿钱给他,他一定会面红耳赤,觉得是莫大的侮辱。

近几年,发生了变化。不知是谁想起来的,拿钱雇工。你家十亩地,操办好后,雇十来个人,一天就可栽上。工钱嘛,一年比一年高。最初30元,后来涨到50元、60元。今年竟达到150元,甚至200元。习惯成自然。现在,不论是穷是富,有人没人,一律雇工,雇得轻松、情愿;不论亲情、友情,一律拿钱,拿得当然、应该。。。

你别说,这个办法还真好,解决了种地难的问题。不论你家有多少地,不论你家有没有劳力,只要花两个钱,就准能插个早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谁不担谁的情。

可是,今年又出现了一种情况。

一对夫妇,听说麦子要涨价了,把所有田地都种上麦子了。春秧时节,人们都在插秧,他却没事干。农家人,闲不住。谁家最困难,他就帮助谁。谁家最需用,他就帮助谁。一个村庄,家家户户,几乎都帮过。给他钱,他不要。现在哪还有这样的人?把全庄人都感动了。
麦子收完了。那么多的麦茬秧,何时能栽完?别急,大家都看见了。那些被他帮助过的人,谁不愿来“还情”?只两三天的时间,轰轰烈烈,全完毕了。谁要一分钱?那才不够味儿呢!

事情过去后,我忽然想起,原来,世间事不一定全是钱能办成的,有时感情胜过金钱,且要比钱办得完美、情愿,人与人之间,觉得更和谐、更温暖。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0 09:29
现在插一亩秧180到220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0 09:30
人死了,包给人家下葬,3000元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0 09:35
写得好,有深度。随笔得有个题目。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0 09:35
现在差不多每村都有包工队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0 09:35
加精欣赏

作者: yishi尘缘    时间: 2016-11-10 09:43
寻找姚黄 发表于 2016-11-10 09:35
写得好,有深度。随笔得有个题目。

这个题目不好加,思来想去还是无题好,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作者: yishi尘缘    时间: 2016-11-10 09:44
寻找姚黄 发表于 2016-11-10 09:35
加精欣赏

谢老兄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6-11-10 09:44
yishi尘缘 发表于 2016-11-10 09:43
这个题目不好加,思来想去还是无题好,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空间。

也行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0 14:23
人心在变

作者: yishi尘缘    时间: 2016-11-10 14:41
淮河左岸 发表于 2016-11-10 14:23
人心在变

是的,有些人变得连爹娘快认不得了。
作者: 藝墨坳    时间: 2016-11-10 14:46
最喜那句"插进麦棵里",恍若又回到熟悉的故乡。

作者: 亮剑    时间: 2016-11-10 14:58
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平时还是多做点好事,那样自有回报。

作者: 淮河左岸    时间: 2016-11-10 15:02
yishi尘缘 发表于 2016-11-10 14:41
是的,有些人变得连爹娘快认不得了。

世风日下
作者: yishi尘缘    时间: 2016-11-10 15:06
亮剑 发表于 2016-11-10 14:58
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平时还是多做点好事,那样自有回报。

是的,介也是未加题目,留给大家思考的余地。
作者: 幸福美满    时间: 2016-11-10 21:29






欢迎光临 淮滨论坛 (http://xxrcw.cc/)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