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论坛
标题: 走近心灵漂泊的李太白 [打印本页]
作者: 淮上苔 时间: 2015-4-22 08:13
标题: 走近心灵漂泊的李太白
走近心灵漂泊的李太白
初读李白,知道他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知道他天天饮酒福诗、游山玩水,生活无忧无虑。后来,读他的诗文多了之后,才发现,以前的想法和认识有些不妥。读着读着,我感受到一个真实的李白,一个心灵漂泊的李白,离我越来越近。一个号“谪仙人”的诗人,他的出生,就好像注定了一生的漂泊。汉族,唐朝诗人,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静宁县),一说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一说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读读他的诗文,也许会对走近心灵漂泊的李太白。
初离蜀地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读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你会感受一种梦想的力量。《峨眉山月歌》,这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旅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
仗剑远游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读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你会感到一种自信的震撼。本文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在襄阳(今属湖北)。韩荆州,即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李白抱负宏大,自称“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他不欲经由进士、明经等常规考试进入仕途,而企图一朝蒙受帝王赏识,获得重用。故广事干谒,投赠诗文,以表现才能,培养声名。作此文前,已多次上书和谒见地方长官,又曾入京谋求出路,未果。本文也是干谒之作,故极称韩朝宗善于识拔人才,希望获得接见和称誉。但并不露卑屈之态,而充满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尤其是一句“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崇拜他人,才能成为他人崇拜的人。
供奉翰林
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片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生傲岸苦不谐"的清高,使他无法忍受这种处境,而他"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的高傲,也不为宫廷权贵们所容,中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怀抱着积极用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同时,长安三年的所见所闻使他对统治集团的本质和社会现实也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初到长安时的那个飘逸超脱的"谪仙人"李白,此时此刻深深感到世路的艰难,于是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着于理想的强烈自信。"多歧路,今安在?"前途渺茫,莫知所从,心情万分沉重。但积极用世毕竟是李白人生观的主导,因此他很快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以古人的祟高志向自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是那么信心满怀,在他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生命之舟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辉煌图景。
赐金放还
读《将进酒》你能感受到诗人在极度压抑中由愤懑而转化为狂放的情绪。该诗写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是李白一入长安之后。李白与友人岑勋在蒿山友人元丹邱处饮酒而作,是三人对酒时所歌。诗以豪放的语言,抒写了旷达不羁乐观自信的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愤闷,同时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全诗结束在一个“愁”字上。愁字中凝聚了诗人对年华流逝的惊惧,对人生坎坷的慨叹,对有志难酬的郁闷,对世俗、对丑恶社会现实的憎恶。这一切都一股脑地倾泻在知己面前,感情悲愤而又豪放,并有丰富深厚的社会内容。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漫游山水
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你能感受到一个漂泊的灵魂的吟唱。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奇峰突起,一种不卑不屈的浩然正气冲天地而出。是啊,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现实是让诗人愁苦,可这是一种豪情万丈的愁,愁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气,愁中自有一段名士风流。现实可以挫伤他,但是决不可能打败他。他把来自现实压迫的伤痛化成了诗歌中的流水,让他纵情地奔涌出去。
流放遇赦
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你能感受到一种御风而行飘飘欲仙的感觉。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读这首诗让人产生一种速度感。李白在诗中写了一种几乎是不可能的速度,当他以这样的“生死时速”穿校在滔滔江水和编绵群山之中,听到两岸的猿为之发出赞叹声的时候,他找到了御风而行飘飘欲仙的感觉,身上所有的由于与现实之间的紧张关系而造成的心灵痛苦都被抖落水中。这时他产生了一种放纵而狂喜、宣泄而满足的“高峰体验”。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历代文人对李白的诗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贺知章一见就称他“谪仙人”。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杜甫曾对李白有过这样的评价“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要真正理解李白,读读他的诗文才行。读读他的诗文,你才能真正走近那个真正的李白,走近那个心灵漂泊的李太白。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5-4-22 09:15
受教了
作者: 寻找姚黄 时间: 2015-4-22 14:48
这样的名人不好写
作者: 小米加步枪 时间: 2015-4-23 11:39
李白要是活在现在,”漫游“只是一种奢望!要么他就是富翁!无处不钱的时代,穷屌丝一枚,纵是学富五车,又有谁人问津,诗写的再好,也得用钱出不是~~~~~~~~~~~?
作者: 分多个人 时间: 2015-5-15 10:01
众力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在这里!!!!!!!!!!!
作者: 生活充满泥巴 时间: 2015-5-16 07:48
李白的真好。楼主可知李白游历大江南北.名山名水,银子从何而来?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又是为什么被贬?
欢迎光临 淮滨论坛 (http://xxrcw.cc/) |
Powered by Discuz! X3.2 |